{{imageTextInfo.title}}
编者按:莆田是全国著名侨乡,由于受地理、战乱、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自640多年前有史可查的华侨第一人、雕版刻书家俞良甫旅居日本之后,一部分莆田先民就先后出走海外谋生,谱写了一曲超越族群、文化差异,体现莆人自强、勤劳、智慧特性的历史赞歌。
这应该是值得莆田历史记忆、需要我们大书特书的一个独特群体: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他们割舍故土情感,远涉他乡创业谋生,在积极参与侨居国开发建设的同时,心中永怀故国家园。尤其是在国家面临自然灾害的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后,在一分一厘地接济家乡亲人的同时,他们包括他们的第二、第三代传人克服各种阻力,从运寄化肥、捐赠农机具、支持故乡农业生产做起,到热心家乡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社会公益事业,再到直接投资参与故国的经济社会建设,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他们浓郁的爱国爱乡情怀。他们那些闪亮的名字,已经与他们根的意 识,深深地植入了这片生养他们、血浓于水的深情土地。
作为因“侨”而生、为“侨”而办的《莆田乡讯》,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和未来,都十分乐意充当他们历史功绩的“记录者”、他们集体乡愁的“排遣者”。我们甚至还乐意对诸如莆田市侨联编著《风雨沧桑故园情》、莆田市政协文史委编著《莆仙侨贤》的行为保持着应有的敬意,因为他们的行为与我们的初衷一样,试图表达的都是对这一群体的尊重、思考和永久的记忆。
是的,历史应该是用来记忆的,记忆就应该用以长久地回味。从本期起,本报拟用两期的版面容量,分上下两辑,选择部分健在的或者已故的“天涯游子”,以出生时间先后为序进行推介。我们知道,这些所谓“随机挑选出来”的华侨名单,仅仅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华侨名字”,其实已经镌刻在了家乡人民的心间。
陈耀如(1894—1986) 陈耀如,原名昆生,出生于涵江区涵西街道延宁社区。他从小聪颖好学,早年就读于莆田第十中学,毕业后进入福州青年会英文学校专攻英文学业。上世纪初,他的父亲陈杰人安排他赴美国留学,在途径新加坡时,他被星岛的兴化同乡挽留了下来。他由此弃学经商,迈开在新加坡艰难创业的第一步。他先在新加坡开设聚华公司,经营脚车业及土特产。由于脚车业发展迅速,为了团结同乡、同业,他发起组织自由车商会,并当选为第一任主席。1920年春,他倡议并协同乡贤组织新加坡兴安会馆,被选为会馆主席。为了让莆仙后代更好地发 展,他于同年秋倡办了华侨子弟学校宏文学校,自任校董事会主席。创办学校后的相当一段时间,由于经费不足,他总是主动出来筹划、募集和垫付。他关心和支持宏文学校数十年如一日,在九十岁高龄时,还发起筹募建校基 金,亲自主持动工,督促营建。为了扩大乡谊,团结福清籍华侨,他又倡议组织新加坡福莆仙公会。1959年,他发动组建远东银行,任副经理,积极扶持邑人在东南亚发展中小型企业。
陈耀如虽然长年侨居海外,但是他一直牵挂着家乡和故国。1927年,他捐出银元1万元,建设涵江中学(今莆田六中)第一院校舍一座。1946年,他回国发起筹建莆田县归国华侨联谊会,垫付巨资,在涵江购买一幢房屋作为会 所,开展侨务活动。抗战胜利后,他又捐建莆田六中“训彝堂”教学楼。1950年,莆田县归国华侨联谊会改名为莆田县归国华侨联合会,会所迁往莆田城,他又首捐巨款,建设了新的会所。他平生为人排忧解难,扶危济困,是东南亚知名侨领,新加坡会馆为他写的传记里说他“忘怀得 失,淡泊名利”。
李王十二妹(1902—1996) 李王十二妹祖籍涵江区江口镇新墩村,10多岁就与兄弟姐妹跟随父辈一道闯荡南洋。 凭着莆田人吃苦耐劳、果敢创业的精神,她从货郎担起 家,而后开百货店,成为小有名气的生意人。虽然生意发达昌盛,儿孙满堂,生活富裕无忧,但李老太却始终有块难以治愈的心病,那就是她从小家里贫穷,读不起书。李王十二妹这个名字的由来,也源于此:有一次,她央求写信先生代写家书,由于目不识丁,落款名字只好由写信先生根据她在家排行十二,取名“李王十二妹”。1979年,李王十二妹回到老家,目睹家乡孩童求学的困境后,做出惊人的举动:她拿出自己平生所有的积蓄,还动员她的儿孙们一起想办法,共集资2000多万元用于建设莆田华侨中学。
在母亲李王十二妹的教导下,其子李文光对家乡的教育也情有独钟。华侨中学成立后,李文光追加数百万兴建了现代化的综合教学楼,添置了语音及计算机设备等,投资重建了莆田华侨中学附属新墩小学。他还特地设立了高考奖学奖教金,每年提供6万元,奖励12名成绩突出的教师和12名高考冒尖的学生。1992年,李文光以母亲的名义,设立了“李王十二妹留学奖学金基金会”,专门资助莆田华侨中学毕业、品学兼优而无力出国深造的家乡学子。2002年,李文光还以捐资创办的印尼总统大学为基地,设立了印尼总统大学留学生奖学金,每年资助50品学兼优的中国留学生完成四年的学业。受李王十二妹母子兴学义举的影响,李王十二妹的女婿李文正也对家乡公益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
为颂扬李王十二妹和李文光弘扬文教、造福桑梓的功德,2004年,福建省人民政府特地立碑以旌其功。2006年,莆田市委、市政府特别授予李王十二妹和李文光金质奖章。
林 荣(1906—1984) 林荣出生于涵江区三江口镇后郭井头村,曾任关丹中华商会会长、关丹华侨学校董事长、关丹中华中学、美以美女校董事、关丹积善堂名誉主席、关丹福建会馆会长、关丹兴安会馆名誉主席、马来西亚兴安会馆总会名誉会长等20多项职务。自1953年荣膺彭亨苏丹封赐I.P太平局绅后,屡受封赐。1980年,马来西亚最高元首颁赐予P.S.M丹斯里勋衔。
小时候,林荣的家庭十分贫困。1922年,年仅16岁的他就南渡星洲,学习汽车驾驶技术。后携眷往马来西亚经商,在关丹后街(今惹兰马古打)开设福兴隆公司,经营脚车业,没几年,就取得脚车及轮胎代理权。后来,他又与友人合办联发巴士有限公司、福安树胶有限公司,奠定了创业的坚实基础。1958年以后,除向交通业大举进军外,他还兼营木业、矿业及地产业,成为工业、交通业的巨擘。
林荣热衷居住国的公益事业。早年倡建关丹积善堂,后自设“大学奖学金”,无论国籍地奖励青年上进,为各族清贫青年无偿提供助学资金,只要考上大学,无钱入学者都可以申请,少则培养2-3年,多则5-6年,受益者不计其数。他不分种族,不论贵贱,均急公好施,济困扶危,深受称赞,人称“慈善老人丹斯里林荣”。
林荣爱国爱乡,对桑梓的教育等公益事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捐资修建后郭小学校舍,资助全村学童免费入学,补助教师生活费,奖励本村升入大专院校清寒学生的部分费用,创办涵江华侨中学,设置莆田六中林荣奖学基金,捐建该校教师宿舍楼1座。他还捐资支持了福清江兜华侨中学教学大楼的修建等大量公益事业。
李竹庵(1907— ) 李竹庵出生于涵江区?芦镇双亭村,十几岁就随四兄前往福州学习外科跌打、无名杂症及牙科医术。1925年,学有所成的他跟随胞兄李石庵前往新加坡谋生。刚开始,李竹庵在新加坡复原药铺上班,后任内科主任,21岁时独立行医,与四兄合创寿堂药铺。30岁时为保险公司代理人,并合股经营建筑公司,后改为美乐有限公司。1940年创办鼎和酱油厂兼杂货店,代理汇兑局、南柔巴士有限公司,并在涵江开设鼎和汇兑局。1953年再创亚洲建房金融有限公司,组织创设远东民行有限公司、新山福荣有限公司。1973年,不满足现状的李竹庵又创办京华酒 店,从此在第三产业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1984年与人合股在涵江开发涵华新村。后来,他还将经营扩展至新西兰威灵顿、澳大利亚、东马种植业。
从1963年至1983年,李竹庵领导兴安会馆。期间,他关注教育,注重人才培养,在由新加坡兴安会馆开办的宏文学校倾注了很多心血。他还关心家乡的发展和公益事 业。1987年捐款15万元建设?芦双亭小学;1990年捐资15万元用于双亭村水泥路建设;1996年为纪念先祖建造李氏祠堂,捐献40万元;2000年又捐资100万元修建双亭小学。
李竹庵育有5个儿子、9个女儿。长子李庆传从小就协助父亲一同打理生意,后主要经营连锁酒店京华酒店;二子李庆秋和三子李庆通自小在善济堂帮忙,对医学情有独钟,成为当地名医生;四子李庆添经营美乐公司,在建筑行业施展才华;五子李庆峰管理遍布南半球的种植业。5个儿子在各自的事业上都有出色表现。
林和义(1909—1994) 林和义出生于秀屿区埭头镇石城寨外村,少年时期跟着亲人来到位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摩呵,驾着小舢板,出没于马六甲海峡,主要以捕鱼为生。上世纪30年代初,他回到家乡娶妻。婚后,他从印尼摩呵移居新加坡,依然以出海捕鱼为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他购置了机器船,改为收购附近海域船上的海 鲜,运回新加坡转卖。
1957年,大儿子雍高和二儿子恩强与朋友合作做石油生意。他们从石油公司进货,在港口批发给渔船和货船。数年后,兄弟俩自己开办加油站。两年后,林和义父子自己购买了百吨的木制船进油,此后,父子经营的油业逐年扩大,直到拥有的油轮吨位稳定在270万吨,使其所属的新加坡兴隆贸易私营有限公司及其海洋油轮有限公司成为了一个国际性的石油贸易公司,年营业额达到了几十亿新币。后来,林和义父子的生意还涉及到陶瓷、石材、珠宝及石化等行业。功成名就之后,林义和热心社会公益和慈善事 业,曾被选为几届莆中高平公会主席,晚年任名誉主席。祖国大陆改革开放后,林和义多次回乡探亲,同时投资沈阳、福州、莆田,建起了陶瓷、石化、易拉罐、珠宝、码头等现代企业。
林和义一家人热爱桑梓,先后多次捐助家乡公益事 业,其中石城至埭头公路280万元、埭头医院140万元、笏石医院50万元、莆田学院实验楼110万元、三次改建和增建石城学校200万元。2000年,其子林雍高及林恩强兄弟铭记父亲的遗愿,在故乡石城海边投入人民币2000多万元,筑起一条阻拦风浪的海堤,长1183米,港池面积1480亩。
张金钗(1916—1989) 张金钗出生于城厢区华亭镇埔柳村柳园一户贫苦农家。16岁那年,他听从姐姐的建议,漂洋过海到吉隆坡讨生活。起初,他跟随姐夫学习修理脚车。后来,他开始独自创业,创办了自己的脚车店。1946年,他变卖家当,携眷还乡,却遭到一记沉重的打击:他的全部家当,被土匪洗劫一空。1949年,无奈的他筹足路费, 携眷再次南渡,第二次来到吉隆坡,再度启用“美兴”商号,经营脚车及儿童车。不久,他的次子张德麟开始代理Genalex收音机。由于声誉好,菲立士、那申纽和声宝后来也纷纷把产品托给“美兴”代售。由此,张金钗父子卖起各种品牌的电器,逐渐成为吉隆坡著名的家电商。
1965年,他的次子张德麟大展拳脚,与友人合资搞锡矿。两年后,又与人合作伐木业。木头的生意越做越大,他与表哥许金福两人几乎垄断了雪兰莪的桐木生意。1969年,张氏父子又瞧准时机,购置了大片荒地,使美兴公司拥有了不可估量的财富。上世纪70年代,次子张德麟又与友人合 作,在雪州取得了可供10年的伐木芭地。他一边伐木,一边继续购进地皮,并与马来人合作申请国有土地发展房地 产。经过40多年的苦心经营,张氏家族两代人把一间简单的脚车店,发展成一家极具竞争力的集团公司。次子张德麟和三子张德明都凭借出色的能力、人脉,从马来西亚的华人社会脱颖而出,成为南洋工商界巨子。
多年来,张金钗热心公益,倾资助学,铺路造桥,支持故乡各项事业发展。他的善举延续至下一代,张德明兄弟从小耳濡目染,慷慨捐助莆田公益事业,他们先后捐资修建了柳园小学“张金钗教学楼”、华亭华侨医院、西山自来水厂,重建“张金钗大楼”等,被福建省政府授予金质荣誉奖章。
蔡文焕(1920—2006) 蔡文焕出生于涵江区?芦镇南坛下尾村一贫苦农家。1937年,为了生计,他跟随舅舅去印尼谋生。在印尼,他为人厚道,勤做俭吃。上世纪五十年代,有点积蓄的他开始创办“友和商行”,以经营自行车零件及机械为主要业务,兼营汽车配件,后改行代理澳洲建材等业务。
他一边经商,一边热心华侨社团工作:1953年,他任雅加达兴安会馆副主席;1964年起,任兴安会馆主席,上世纪七十年代起还担任雅加达兴安大众福利基金会主席、福莆仙广化禅寺总义祠负责人等职,还曾任印尼福莆仙基金会名誉主席。几十年来,他广泛联络和团结侨胞,热心为印尼福莆仙侨亲排忧解难,扶贫济困。为了解决华侨子弟入学、就医等困难,他与其他侨领共同发起创办了雅加达兴安学校、雅加达兴安大众福利诊疗所。1956年,他应邀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周年庆典首次邀请海外华侨回国观光活动,在北京怀仁堂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除联络乡情,服务侨民外,蔡文焕还积极参与牵线捐助家乡的公益事业:1978年,修缮江口锦江中学教学楼;1979年,建设?芦南坛小学;1982年,筹建涵江侨联大厦、莆田侨联大厦;1983年,筹建莆田华侨师范学校;1985 年,扩建涵江实验幼儿园,修建南坛桥;1986年,建造莆田六中“涵华楼”;1989年,修建涵江“鲤江庙”;1987年,带头投资兴建“雅华大厦”;1991年,联络侨胞筹建莆田医院门诊大楼;1992年,兴建江口平民医院广华堂礼堂
黄日昌(1921— ) 黄日昌,字荣茂,生于涵江区江口镇石西村厝前,自幼家境贫寒。1936年,他随邻居陈亚财远渡南洋谋生,在脚踏车店当过学徒,随后自己开店,从经营脚踏车开始,继而发展成为新加坡的“自行车大王”。他经营的聚昌公司从小到大,所代理的产品也从脚踏车发展到三洋冷气、电风扇、电饭锅、微波炉、洗衣机等家电产品。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聚昌公司成为了新加坡最大的空调制造商、贸易商,东南亚最大的成衣设备经营商。
大陆改革开放后,黄日昌牵挂着家乡的发展,投入巨资在莆田境内兴办了首家中外合资企业。后来,他还在莆田福厦路两边,一口气兴建了饲料厂和聚福、聚祥、聚茂、聚华、福祥等几家鞋厂、饮料厂、染布厂,解决了大量乡亲的就业问题。之后,他又投入近600万元人民币,开发建设凤凰山公园,为家乡人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去处。
黄日昌对家乡的教育事业情有独钟。他不但带头捐款,还发动社会各界献爱心,把老家石庭小学修葺一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又为石庭华侨职业中专学校捐资捐物,建设科学楼、行政楼,设立奖教奖学基金,激励教师和学生。他还为莆田学院的专升本奔波呼吁,寻求各方资助支持。2002年,他无偿转让位于凤凰山公园南侧的55亩地,用于莆田学院建教授村(后因故未能完成)。自2010年起,他以母亲的名义,在莆田学院设立“北楼基金”,用于每年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专家来莆田学院讲学。在莆田学院,他还出资设立教育基金,奖助那些优秀的年轻教师和品学兼优的学子。2013年5月,他再次出资,在莆田学院设立“北楼博士基金项目”,资助相关学科专业的博士生,以提高莆田学院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
刘新楼(1921—2009) 刘新楼又名伯高,出生于涵江区梧塘镇松西村一户贫苦家庭。1938年,他随人往印尼谋生。1941年,他辗转来到新加坡,先后在两家车辆修理店做工。1946年,他创办了南华企业公司,经营汽车、自行车零配件。1975年,公司改名为南华企业私人有限公司,经营中国各地出产的汽车零部件、自行车及零件,销售范围扩大到印尼等邻国。后来,随着事业的发展,他又创办了飞达贸易私人有限公司、新世纪国际私人有限公司、香港星南华有限公司、星南华轴承(上海)有限公司。
在创业的同时,刘新楼还把对社会的回报视为自己的责任。1950年初,兴安会馆在新加坡集资扩建宏文学校,他带头捐资,被推举为建校财政部主任。1998年,他被新加坡政府授予“热心教育永远荣誉奖”称号。
他还把这种热情无限地投放到故国家园:早在1951年,他就与侨亲刘秋亭一起捐建松东小学教学楼“解放楼”;国家困难时期,他为家乡生产队建设仓库,捐赠化肥、拖拉机、抽水泵等;1985年,他带头捐献港币5万元、新币1万元,兴建梧塘侨联大厦,并与华侨林金钵合赠一部9座旅行车;1986年,他捐资新币5万元,参与莆田县侨联大厦建设;1991年,他带头捐资人民币10万,发动侨亲集资共22万元,建设松西小学;1992年,他捐资人民币30万元,与林金钵、王文顺合资建设莆田七中综合楼;1999年,他捐资人民币5万元,帮助建设梧塘卫生院病房大楼;2000年,他捐资人民币8.8万元,为莆田学院添置教学设备……
他为家乡的教育等公益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受到政府的高度肯定,成为侨界的楷模。在莆田建市十周年庆典大会上,他被授予“荣誉市民”称号。他还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乐育英才”牌匾和金质奖章。
林金钵(1922— ) 林金钵小名亚毡,涵江区梧塘镇霞楼村人。他幼时家庭极度贫困,13岁就离家去新加坡谋生。他先是在长兄的轮胎店内当学徒,不久后就到别处打工。靠着省吃俭用,他完成了最初的资本积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他在新加坡开始独资经商,先后创办华成公司、星光(私人)有限公司,主要经营轮胎等。由于为人诚实,注重信用,他在新加坡商界备受敬重,曾荣任福莆仙公会名誉主席。
林金钵虽然身居海外,但情系故乡,他乐施好善,屡屡慷慨解囊,资助家乡公益事业。1984年至1992年,他先后捐资人民币65余万元建设、修缮霞楼小学,同时捐资12万人民币作为该小学奖教奖学基金。1986年,他捐资新加坡币3万元,参与莆田县侨联大厦建设。1987年,他捐资港币20万元,1998年、1999年,他共捐资人民币24万元,用于改建梧塘卫生院。1992年,他捐资人民币5万元,修建梧塘桥,同年又捐资60万元人民币,与刘新楼、王文顺合建梧塘一中综合楼。1995年至1996年,他捐资100万元,作为梧塘一中的奖教奖学基金。几十年来,他先后捐资400多万人民币,支持家乡的学校、道路、卫生等公益事业建设。
他勤俭朴素,厚道笃实,教子有方。他的子女们除了继承父亲的轮胎产业外,还组建了辉立证券集团,开展多业经营,范围涉及商贸、房地产、期货、金融等领域,分别在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香港、印尼、斯里兰卡、澳洲、日本、法国及英国等十几个国家或地区设立辉立集团的属下企业公司。
何青原(1922— ) 何青原出生在中国北方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家贫如洗,其生父母将他送到南方涵江区江口镇新井抚养。8岁时,其养父何亚凯和养母佘港下带他到印尼雅加达。在那里,他读书读到小学三年级后被迫辍学回家,帮助其父母料理自行车店。随着年龄的渐长,在家庭的帮助下,后来他改行销售三轮车,随后又开拓出售汽车零件业务。1949年,他同朋友合伙开设汽车公司。上世纪六十年代后,他独立门户,开设三化公司,主营味精等食品添加剂。随后,他又接连开办富玛高(集团)有限公司、东国尔惹化工味精厂、莎嘉岭糖精厂、英智柠檬酸厂、英智甜蜜素厂、印尼天然盐厂等。他事必躬亲,日理万机,使一个个企业日益兴隆,先后在中国香港、厦门、深圳、上海、阳泉、杭州、桂林等地设有分公司。
何青原热心侨居地公益事业和同乡社团事业,古道热肠,举凡扶贫济困赈灾,办学办医之事,总是慷慨解囊,不甘人后。
他还心系故园,一直关注家乡的发展。早在1952年,他就和何金保等侨胞响应家乡政府的号召,踊跃投资参与建设江口侨光电厂和侨声电影院。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家乡发生自燃灾害,他和众多侨胞一样,参与捐赠化肥等,支持家乡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又参与捐建港后小学。1982年,他首次踏上故土,从此几乎年年都返乡,每次返乡都带回一份隆情厚谊。他曾参与兴办锦江中学富玛1号楼、2号楼、平民医院富玛楼、青原楼、莆田学院富玛楼、江口中心小学、莆田县侨联大厦、涵江侨联大厦、江口侨联大厦等20多个公益事业,倾注了他的一片爱乡爱国之情。
黄文兰(1924—— ) 黄文兰出生在涵江区江口镇石西村桥头外的一个清贫农家,在九个兄弟姐妹(四男五女))中排行第八。因家庭生活艰难,他只读四年私塾,13岁就跟当泥匠的父亲出外打工,17岁起开始学做肩挑农产品买卖的小生意。
抗战胜利后,黄文兰于抗战期间远赴南洋谋生的三哥黄文凤事业有成,回国在涵江开了一家以经营华侨汇款为业务的义和栈汇兑局分行,黄文兰因而转入帮忙,因头脑灵活、经营有方,一年后便全部接手经营该汇兑行。
1950年6月,因国家加强对侨汇的管理,黄文兰就前往新加坡欲随三哥黄文凤经营生意,不料三哥突发急病英年早逝于香港(此前,黄文兰的两个哥哥均早亡于新加坡战乱中),此时,并未取得合法居留身份的他只好单枪匹马前往印尼寻找安身立命之处。
在朋友的帮助下,黄文兰只身来到印尼雅加达,因为一不会讲印尼话,二没有印尼居民身份证,三没有做生意资本,刚开始他只能偷偷住在一间旧汽车房里,生活相当艰苦。有一天,听说老乡何天福、陈瑞生两人从棉兰来到雅加达,他便前去探望,最后几人决定合作组成一个公司,专门经营“脚车”生意。凭着爱拼敢赢的那股闯劲,黄文兰在雅加达的生意就这样开始了,从经营自行车、汽车组配件,扩大到兼营铁钉、铁线、钢线等进出口商务,再发展到开办电子工业、塑胶成型工业和生产缝纫机、电视机、收录机工厂以及新加坡得利顺有限公司经营进出口及融资业务,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成为了知名的侨领。
事业有成之后,深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影响的黄文兰开始为故土家乡的公益事业做贡献。从1954年起,黄文兰为创办或捐建石庭小学、石庭石西影剧院、莆田华侨职业中专学校、莆田华侨医院、石庭桥头外幼儿园及附设小学、石庭市场、石庭宫以及莆田学院、黄滔祖祠、黄滔公园、涵江医院等,捐献了自己省吃俭用的巨额资金。尤其是在莆田华侨职业中专学校等的创办和建设上,他更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鉴于他在公益事业上所做的贡献,1993年,黄文兰被授予莆田市第一批荣誉市民称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先后授予他“兴医利民”、“乐育英才”等荣誉,乡亲们也尊称他为“文兰大”。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