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7月1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沙县区农科所副所长黄秀泉与同事们一起观看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景,让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更加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我要认真响应总书记向全党发出的号召,在今后工作中,继续扎根农业科研一线,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心无旁骛地投入工作。只要身体还能坚持,就要脚踏实地继续做好良种繁育工作和新品种试验的本职工作,为农民增产增收和国家粮食安全做力所能及的贡献,这就是我活着最大的幸福。”黄秀泉说。
56岁的黄秀泉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经历:26岁时,换第一个肾,35岁时,换第二个肾。长期服药后,他出现视力下降、胆囊结石、高血糖、肠胃病等多种并发症,但病痛并没能阻止他一心扑在热爱的事业上,他以顽强的意志,30多年如一日,坚守在农技科研的基层一线,在稻田上书写自己的精彩。
“活着就是要奋斗”
幼年饱受饥寒之苦的黄秀泉,从小就有一个质朴的梦想:让更多的人吃饱饭。
1986年,黄秀泉从三明农校毕业,如愿到沙县良种繁育场当了一名基层农技员。
可惜命运弄人,1991年6月,年仅26岁的黄秀泉被确诊为尿毒症,不得不接受肾移植手术。然而无情的病魔并未远离他,仅仅一年后,移植的肾出现排斥,他苦不堪言。1999年底,移植的肾完全丧失功能,经抢救,医生又一次将他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隔年,他做了第二次肾移植手术。
两次换肾和长期的抗排斥治疗,导致机体免疫力严重下降,造成许多脏器不同程度损伤,他患上了高血糖、肠胃病等多种并发症,每天要吃七八种抗排斥药物,视力下降得厉害,走到哪都要随身携带放大镜和老花镜。
但只要一踏上田里,他就把自己的身体抛到脑后。浸种、催芽、播种、育秧……忙时早上5点多起床,晚上加班到凌晨,一天就休息四五个小时。“党和政府对我这么关心,好好工作是我唯一能回报的事。”黄秀泉说。
几十年如一日,黄秀泉把时间和汗水献给了水稻区域试验,完成了2000多个水稻品种(组合)的相关试验,提供水稻新品种试验审定现场20多场次。
“种子就像我的娃”
水稻良种区域试验是黄秀泉的本职工作,而育种则是他的一个梦想。总是在田里打转的他,也想选育自己的水稻良种。
沙县区农科所是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试站、省种子总站区域试验点之一,承担着南方稻区(国家)、省、市及有关科研院所水稻新品种的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引种试验、筛选试验等试验任务,黄秀泉和同事们每年要对200多个品种进行仔细试验,确保数据准确无误。
育良种可遇不可求,且费时费力,干起活来从早忙到晚是家常便饭,虽有工人帮忙,但从试验装袋、浸种,到田间小区规划、插秧,再到后期的补苗、施肥,黄秀泉件件都要参与。
在他的劳模工作室实验台前,一袋袋种子摆放整齐,每袋种子上都有一个编号,黄秀泉戴着眼镜,逐一打开倒在手上仔细观察,再拿铅笔登记在《田间记载簿》上,最后录入电脑。
“育种并不难,但一定要细心,要有耐心,编号、录入一个都不能错,不然就全白忙活了。”谈起育种,黄秀泉眼中闪烁着激动。
这几年,团队逐渐成熟,所里也增加了不少新设备,让他减轻了工作量,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水稻育种上。
今年有两个品种已送往省里审定。“种子就像我的孩子一样,育种就像看着他们长大,每一个我都充满期待。”黄秀泉说。
“脚踏实地新征程”
这两年,农科所与三明农校合作,开展荠菜的野生驯化,应用在沙县小吃门店,同时在夏茂镇长阜村开展本地花柰的资源保护和开荒研究,运用设施农业、绿色种植等新技术,让夏茂花柰这一濒临消失的优质农产品“复活”,助力农民增收,闲不下来的黄秀泉也参与其中。
试验田里,一株株花奈苗长势良好,黄秀泉每天经过都要特地过去看看。一有时间,他还会约上同事一起前往长阜村,给种在地里的果树整形、修枝,忙得不亦乐乎。“现在总共种了80亩,2000多株,等到今年冬天,就准备上一些设施,争取让果的品质更好,让农民能卖个好价钱。”黄秀泉说。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中央决定,表彰一批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黄秀泉成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表彰对象。
作为一名有着29年党龄的党员,在建党100周年这个特殊的时间,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让他倍感珍惜。
“能荣获这个荣誉,我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从工作到生病再到回归岗位,党对我的关怀始终如一。”黄秀泉表示,自己只是做了一些普普通通的事,荣誉更应该属于广大基层农业科研工作者,他们默默扎根在农业科研一线,为农业发展作出了许许多多的贡献。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