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有一种力量,可以在战火弥漫的硝烟中庄严成长可以在荒无人烟的田埂里坚定拔节,可以在家乡建设奋斗中持续升华,这种力量,叫做信仰。

1919年,张宝兰出生在浦城县古楼乡石村。村庄北临江西广丰,西接崇安(今武夷山市)岚谷。童年的张宝兰生活艰苦,3岁时父亲撒手人寰,7岁时母亲改嫁他乡,剩下张宝兰姐姐相依为命。12岁,张宝兰就给地主放牛以换些残羹剩饭充饥

苦难的童年让张宝兰迅速的成长起来,他无时无刻都渴望着有天能带着姐姐过上好日子。 

战火燃烧的青春

1931年5月,中共闽北分区委在铜钹山南、北两面建立了中共广丰县委和中共浦西特委(后合并为中共广浦县委),共产党人经常在浦城古楼一带组织集会和演讲,张宝兰经常挤进人群聆听他们的演讲……慢慢地,他懂得了“穷人为什么穷,富人为什么富”的道理,心中萌生了“要推翻这吃人的旧世界,为穷人打天下谋幸福”的决心。

1933年,中共广浦县委转移到了浦城古楼高洋的洋坛桥,中国工农红军广浦独立营也来到了这一带,14岁的张宝兰便报名参加了红军。成为广浦独立营三连二排一班的一名小战士当时的他还没有“汉阳造”步枪高,但是这个身板小小的红军战士,打起仗来像“小老虎”,不久,他就被提升为副班长。广浦独立营政委叶全兴见张宝兰机灵勇敢,便将其调到营部,当了自己的警卫员。从此,张宝兰跟随广浦独立营转战在闽北苏区的东北部、崇安以东、浦城的西陲、江西广丰以南的两省三县的铜钹山区。

同年12月,张宝兰跟随广浦独立营,配合闽北红三团,攻打了浙江龙泉八都的盐务站,消灭了国民党军的一个排,烧毁一座敌方碉堡,缴获了大批食盐,有力地支援了闽北苏区及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

1935年,张宝兰所在的广浦独立营及浦西游击队,在浦城九牧“棋盘坳”消灭了前来“围剿”的国民党浦城保安队两个分队。接着又配合闽北红军五十八团,消灭了国民党军郜子举部一个营,敌营长被击毙。此役史称“棋盘坳大捷”。为此,中共闽北分区委号召闽北苏区军民“学习广浦独立营进攻敌人的精神,多缴枪,多消灭地主阶级的武装”。同年8月,张宝兰参加了攻打浦城渔梁、登俊、党溪等地反动武装的战斗

失散不失红军志

1935年底,张宝兰在江西广丰的一次战斗中负伤,部队将他安置在当地广丰老乡家中养伤。数月后张宝兰伤情稍愈便急于寻找部队。这时,广浦独立营已离开了铜钹山区,不知转移到何方

张宝兰无隐匿在铜钹山区,农忙时帮工种田,农闲开荒种山,虽然经历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坚定着一个信念:红军一定会打回来的!

不久,中共闽北特委转移到了闽赣边境的江西上饶、广丰、福建的浦城、崇安交界地区。张宝兰听说后急忙赶到岚谷,并在那里经特委的同志介绍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

张宝兰跟随特委的同志秘密来到了浦城古楼高洋的洋坛桥活动,国民党暗探打听到消息后,与几股地方民团武装勾结在一起偷袭了特委同志的驻地,特委当下立刻决定“独立自主靠山扎”,分散向铜钹山区深山密林转移,坚持游击战争,这一次张宝兰又被打散了……

张宝兰到处打听部队的下落,可此时的广浦独立营早在崇安的长涧源编入抗日义勇军,不久开赴江西铅山石塘,改编为新四军三支队五团北上抗日。“皖南事变”中三支队五团殿后,大多数同志牺牲。广浦独立营,屡经改编,番号屡有变动,加之战争年代通讯不畅,张宝兰再没有找到原部队。

解放后,张宝兰回到了古楼石村,参加了当地的民兵组织。1955年,张宝兰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愿望,光荣地加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中坛乡的乡长。1956年,组织上经内查外调,并由当年苏维埃干部证实,确认了张宝兰为失散红军

故土情怀—最后一站是家乡

张宝兰虽然回到古楼公社但当他得知自己的故乡石村依然条件落后,决心一竿子插到底,回石村去当农民,和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963年,张宝兰向古楼公社党委打报告,要求回石村当个不离乡、不离土的村支部书记。此后,石村的父老乡亲,从“宝兰哥”到“张支书”到 “老支书”再到“老张头”。

有一年,张宝兰为解决石村交通闭塞困难,准备为石村架一座通往乡村公路的大桥,他不顾自己年近花甲,带领石村的几个青壮年进铜钹山搬运架桥的大杉树,谁料山路陡峭,张宝兰滑倒,大杉树压在了他的身上。虽幸免于难,但腰椎骨两节粉碎性骨折使得张宝兰后背再也无法伸直。

张宝兰在石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一任接一任,一茬接一茬,一干就是三十年。1982年,张宝兰退出了石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可他还是忙碌不停。每年的大年初一,张宝兰都要带领子女为村里“开路”,铲除路边杂草,平整道路;平日里他带领村里的耕山队在石村9个自然村的荒山秃岭上植树造林,开荒近500亩,多年来默默耕守。

2012年,张宝兰这位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沧桑的老红军,这位一生为群众操劳的好支部书记,走完了他近百岁的人生。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