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黄老师,教师节快到了,祝您节日快乐,身体健康!”95日上午,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新圩镇下路小学教师黄金德走进二年级教室正准备上课,发现讲台上多了几张卡片,看着孩子们亲手制作的卡片,黄金德黝黑的脸上绽放出欣慰的笑容。

现年56岁的黄金德,是下路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39年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培育出300多名学生,他用长年累月的付出,铺就了下路村孩子们走出大山的路。黄金德曾获评“全国模范教师”,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山里的孩子们太需要老师了。”这是贫苦的童年记忆留给黄金德最深的印象。

下路村地处偏远山区,距县城30多公里。30多年前,下路村是贫困村,没有硬化道路,从村子到镇里要先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然后坐两个小时的船才能到达。由于条件差、交通不便,留不住老师,下路小学的老师经常是来了不久就走了。

“没有知识,就走不出大山。”深知知识对山里娃的意义,1979年,黄金德高中毕业,毅然回到下路小学当了一名代课教师。1982年,他考入龙溪师范学校深造,毕业后他放弃到镇里中学工作的机会,回到下路小学继续任教。

“学校没校舍、没课桌,连一块像样的黑板也没有。”对于最初的教学条件,黄金德记忆犹新,“当时村里通不上电,一到夜晚就漆黑一片。”

“我们真的能留住黄老师吗?”村民们担心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黄金德也跟别的老师一样,来了又走了。

面对困境,黄金德也曾动摇过:调动、改行?

然而,看着孩子们一双双沾满泥巴的手、如泉水般清澈的眼睛,黄金德心里泛起一阵酸楚,“只有知识,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改变他们的未来。”

没有校舍,就把教室设在村民家里;没有黑板,就用木板涂上墨汁来代替;没有桌椅,就从村民家中借来木板凳;没有电灯,就在油灯下备课。教师不够,就办复式班,一个人教三个年级的多门课程;教学资源不足,他就自费订阅各种教学报刊,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还到20多公里外的镇区学校参加教研,汲取新知识。黄金德想尽一切办法,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

在简陋的办学条件下,教学成绩却毫不逊色,年年在全镇名列前茅,许多学生在全县各类比赛中取得过优异成绩,黄金德本人也多次为全县教师开观摩课、讲座,交流经验,在刊物上发表多篇教学论文,成为全镇课改的标兵。

“你应该到更好的学校去施展才华。”由于教学成绩优秀,新圩镇中心小学多次向他抛出橄榄枝,他的同学、朋友也劝说他调到更好的学校去。

“孩子们是下路村的希望,是下路村的明天。”黄金德说,“我要把希望延续下去。”

知识改变命运,30多年来,在黄金德的教育引领下,一批又一批的孩子走出了大山,走向新的人生起点。这个仅有500余人的小山村,有100多名孩子从大中专院校毕业,其中不乏重点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没有考上大学的毕业生不少成为农业能手、乡村致富带头人。下路村也改变了落后的面貌,通上了水泥路,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近年来,由于教育改革,下路小学三年级以上的班级撤并到镇中心小学,目前,下路小学仅有3个教学班,22名学生和3名教师(其中一名是代课教师),黄金德依然无怨无悔地坚守在这里。

“让更多的孩子学好知识,走出大山,我不后悔。”黄金德目光中透着坚定,“哪怕仅剩一个学生,只有我一个教师,我也会坚守在这里。”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