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走进华安县芹岭村,山林环绕,村容整洁,安静祥和。芹岭村能有如今之景象,离不开村里历任33年的好书记——“老胡”。

“老胡”其实不姓胡,他叫黄炳任,因年轻时长着络腮胡子,村民给他起了这个外号,而这个外号到后面成了他的尊称。小时候就听母亲讲,老胡是个有魄力、人人尊敬的好书记。依稀记得老胡要卸任时,我还失落地问:“他不当书记了,好可惜啊!咋办呢?”母亲说:“自然有新人来当啦!”不曾想,如今再提起他已是20年后。现在,我想说说我们那一位“心中爱党、一心为民、人民拥戴”的退休老书记。

不畏时艰 果敢上任

1964年退伍归来的黄炳任接到县武装部通知,说县里要从退伍军人里招几个公社武装干事,名单里有他。可后面因为一些缘故,组织对他另做安排,后来经过村里投票,他被选为村支书。因为当兵前他当过3年生产队队长,年年是先进,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人民拥护他。

在满是饥荒的年代,要当好村支书,带领群众吃饱穿暖,是一个多么艰难的任务啊。他曾有过犹豫,良村公社党委书记蔡清木鼓舞他:“你是一名共产党员,党叫你做什么,你就不能跟党计较个人的得与失!”他清楚其中之深义,果敢接任。在时任县委书记王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指导下,他精神上深受教育和鼓舞,为自己当好村支书鼓足了干劲,决定要用实际行动践行一名共产党员、一位村支书所应该具有的品质,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

一上任,他首先面临的是村民吃不饱、“三金”难收的难题。如何解决?这是对他上任后的艰难考验。面对村里的困难,黄炳任绞尽了脑汁想办法。黄炳任从小就深受革命思想影响,当兵时又深入学习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明白共产党与国民党区别,他深刻感悟:现在做了村支书,不能有“做官当老爷”的思想,必须带领群众寻找出路。

开山造林 造福后人

按当时的要求,当村支书一年要大干300天,怎么干?他仔细环看整个芹岭村,回去后思索了很久,终于有了新的想法。

芹岭村依山而建,地势较高,四周环山,一眼望去尽是荒地。古人讲“靠山吃山”,如何以山养人呢?开荒种地能够解决温饱问题,而从芹岭村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湿度等因素考虑,开山种植杉松是个不错的选择,通过循环砍伐与复种,虽然周期长,但可以带来收益,解决村财问题。他心里有个计划,一年种100亩杉松,十五年就有1500亩,而15年后砍伐第一年种的树木,出售后可以得到一笔钱,一部分用来做村财解决“三金”等问题,再把大部分钱投资在砍伐后那片土地的重新种植上,如此,整个村的山地就能被充分循环利用,给村民带来经济收益。他笃定,此法可行!

于是,从1965年春天开始,黄炳任就与村支委商量,发动村民义务开荒造林。为了让树木更好地生长,他经过学习摸索,要求村民每个树坑都得严格按照“633”(60公分长、30公分宽、30公分深)的标准来挖。为了能让村民积极主动的去开荒种树,他做了一份详细的出工办法,以大队为指导,每个生产队为基准,每个生产队的村民开几天义务工,就以相应的工分相抵。如,出一天工挖树坑记12个工分,轮到哪个生产队出工,每个生产队就得严格按照要求出工,一天挖一百个树坑。为了让村民肯干肯出力,黄炳任以身作则,撸起袖子带头干,遇到有村民偷懒,他笑着婉转劝说。源于村民的收益以及他一直以来的做事风格,村民们心甘情愿服从老胡的义务种树安排,而这一干就是10年。“老胡”这个代号也在当时的日常工作生活中被村民们习惯性的叫唤。

1975年125日,芹岭村下起了前所未有的大雪,积雪覆盖到脚踝,按原计划挖好的树坑得及时种上树苗,但是村民们受不了这样的天气,纷纷窝在被窝里不肯出工。眼看着就要开春了,天气一转好村民们就得忙着春耕播种,由每个生产队轮流培育的树苗已是现成,现在不及时种下去,等天气好再组织村民种植就会误了春耕,这可不行。那年老胡在寸土难挑的困难时期带领村民平整土地,开了四百亩荒地,没有及时种下树苗,村民前期的付出就白费了。于是他下了狠心,不管天气多恶劣,一定得把树苗给种上。他跟支委商量,就以他的年龄划线,与他同龄及以下的青壮年都出工种树,这其中也包括上山下乡的人员,由各支委负责通知,出工当天他一一点名。那年他40岁。因为他的带头,这片挖好的树坑,在积雪中覆上了一层绿色。

1976年年底,因为政策的转变,为了他心目中的那个目标——1500亩的杉木种植,老胡审时度势,变更了思路,提前砍伐一部分山林,用来支付“三金”及种植山林的务工费,真正实现了以山养山的目的。村民们不用交“三金”,再站到高处环看四周,远处隔壁村光秃秃的山地,和眼前芹岭村整片整片的绿色山林形成鲜明对比,他们更加理解和拥护这位老胡书记。而这一片片山林既保护了整个芹岭村的生态环境,也成了村里几十年以来的村财来源,造福着后人。1981年分田到户后,老胡继续带领群众种植,不管是集体还是个人,人们总是干得热火朝天,实现了户户受益。据统计,经过20年的努力,个人种植的山地不说,单是村集体种植的杉松就有3000亩,远远地超出他原先计划的151500亩。

不吃群众饭 村民事好办

身为一名共产党员,老胡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做村民工作有个原则——入户只喝茶不吃饭。有村民劝他说,吃一顿便饭没什么。老胡说,那不一样,今天吃你家一顿饭,以后有事,我还好意思跟你开门见山正面谈吗?这个人情不能有!而这一点在其他村民中也得到了证实,也因为这一点,村民们对他的人品更是点头称赞,这样的书记值得尊重!

有一件事更是让村民口口相传。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国家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1975年结扎节育政策推行到各地区,为落实这一项政策,老胡在支部大会上强调,“共产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要让群众做到,书记要带头,节育手术就从书记副书记的媳妇开始,支委家属次之,以此推及其他村民!共产党人是人民群众的带头人,要做给群众看,要说到做到!”在他的号召和带领下,村民们纷纷落实着这项政策,那时的人们都为他感叹“真不容易!”

不怕得罪人 为民解忧难

老胡当书记为人耿直从不怕得罪群众。今天他与这位村民红脸出汗,晚上回家后,他就开始反思自己是否哪里做错了,如果有错,过后就向这位村民赔礼道歉。低得下头是为了站得更直,他就是这么做的!

都说村民工作不好做,但村民们习惯于有矛盾就找老胡书记,老胡也从不拒绝、从不退缩。家里最难处理的就是婆媳关系,为了公正处理,他不偏听偏信,而是认真听取各自的理论,再用传统的礼与孝来劝说,村规民约也在他手中恰到好处地发挥着作用。村民们因为家庭不顺或者其他原因,对他有怨言,就到公社里,乡里告他。他说,有组织做靠山,不怕群众诬告,自己站得直行得正,群众有矛盾有意见很正常,作为村书记就应该为村民排忧解难、化解矛盾,妥善维护村里邻里和谐关系。

顺应时局 光荣卸任

1997年,60周岁的老胡向上级组织提出辞职申请,他说,趁自己的头脑还清醒的时候赶紧卸任,为年轻一代提供平台,做好交接。时任良村乡的党委书记经过走访后,对他说,你不能卸任,你们村的村民说这个书记要让你当到百年!可见,当时的村民对他是多么的信赖呀!但老胡表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在村里各项工作已经平稳,是时候卸任了。后面组织部研究发文,同意黄炳任卸任。

虽说老胡已卸任20年了,但如今的他仍发挥老党员的的余热,为乡村治理出谋划策。村里的那片绿色财产一直都在,村里的美丽与和谐深刻印记着他这几十年来的付出与努力!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