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早在1984年5月,他就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不顾个人得失,敢为人先,为福鼎革命老区基点村的特困状况,撰写了“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的情况反映,被《人民日报》1984年6月24日刊登,并配发“关怀贫困地区”的评论员文章,引起党中央领导高度重视,拉开了全国性的脱贫攻坚序幕。尔后至今36年来,他以“滴水穿石”的攻坚精神,共去赤溪村及下山溪自然村达190多趟,其中徒步39趟。扶贫、扶志还扶智,他先后自掏腰包捐助12000元,为18名面临辍学的贫困孩子交了学费,使他们学有知识,成为各自家庭脱贫致富的顶梁柱,斩断代际贫困链。退休后,得到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2月19日在视频连线时对他的肯定和鼓励,带病撰写《赤溪——中国扶贫第一村纪实》和《下党在向上》两部共25万字的扶贫专著;主编40万字的《滴水˙筑梦》一书介绍扶贫的“宁德模式”。同时,为全国各地来宁德学习取经的各种培训班、研修班开讲座186场次。他不顾古稀高龄远赴宁夏、内蒙、贵州等深度贫困地区传播精准扶贫经验。2020年,他多方努力,争取到300万元捐助款,筹建起“中国扶贫第一村展示馆”,让各地到赤溪村的参观者体会习总书记扶贫理念的成功实践。
{{item}}
赞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