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8日,笔者来到浦城县管厝乡里林村67岁盲人篾匠张绍富的家里时,他正在用竹篾编土箕。

张绍富4岁时,突然患上麻疹。偏远山区缺医少药,他的双眼从此失去了光明。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十来岁,张绍富就拄着竹棍摸着上山,学会了砍柴挑水、烧火煮饭。一转眼,张绍富已是二十五六岁的大小伙儿。“这么大了,还没有挣钱,兄弟嫂子都嫌弃了。”他决定学门手艺养活自己。1975年,村里来了个广丰篾匠,张绍富便拄着竹棍跑去拜师。虽然师傅没收他,但看他是个盲人,同情他的遭遇,也耐心地教他。师傅编制篾器时,他就在旁边学,用手摸索着师傅编制的次序和篾条的脉络,在心里琢磨,不懂就问。

回到家后,张绍富将家里的土箕一根根、一条条地拆开,边拆边摸边思考。几次之后,他终于明白了编土箕的门道。于是,他找来柴刀和毛竹,动手学起了做篾。听着容易,做起来难。因为眼睛看不见,他的手被篾刀割得伤痕累累,流了好多血。张绍富把左手伸出给笔者看,只见上面布满了伤疤和老茧。他说,自己决心做的事决不能放弃。张绍富下了狠心,没日没夜地练,先是学扎扫把、锅刷这类的简易竹制品,后来慢慢地学会破竹取材,学编农家常用的笊篱、鸡笼等竹器。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张绍富不但能编制各种竹器,还能拄着盲杖到村后的高山上砍竹子。据张绍富介绍,村后5里外,有2亩竹山是属于他的。编制竹器用的毛竹,都是他独自拄着棍子到山上砍来的。

1978年,管厝乡岩步村建设东坑水库,工程队听说他会编土箕,就找上门,让他编好后送到工地去。当时张绍富高兴极了,“终于不再是个废人了,我也可以给家里挣钱了。”一传十、十传百,找他编制竹器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几年后,他就成了闻名乡里的篾匠。

张绍富做的是“粗篾”,主要以农家常用的大小土箕、焙笼、菜篮等为主,小土箕一天可以编四对,大土箕一天可以编两对,工作效率并不比正常的篾匠师傅低。而且他编的竹器做工精细,结实耐用,在当地很受村民青睐。

据了解,每逢圩日,张绍富都会挑着做好的竹器到集市卖。靠着这门手艺,他解决了个人生计问题。采访时,他的手一直没有停下来,很快,他就编好了一个土箕。“只要有勤劳的双手,生活就会越来越好。”张绍富说。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