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脱贫攻坚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开始




图片

李丹舟

周宁县浦源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获得者

2010年选调生


我是2010年本科选调生,现任周宁县浦源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工作近12年,一路走来,在组织的关心和培养下,我经历了3个乡镇、2个县直单位,共7次岗位角色转换,一直在基层和重点工作一线服务。

都说基层工作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的工作很琐碎又很具体。有时候,我们就像是居委会大妈或者物业小哥哥小姐姐,村里的“水电路污垃气”,群众的“吃住行医教养乐”,我们都要管。甚至可以说,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都是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开始的。然而,群众的事再小都是大事。当这些琐碎的问题得到解决后,正是群众舒心的笑容,让我有了直接的价值感。

基层虽然艰苦,但也最能锻炼人。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后,我被调到县扶贫办工作。当时,我的孩子只有4个月大。在周宁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我与扶贫办的同志们一起夜以继日、加班加点甚至通宵达旦地苦干实干,终于实现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97户5197人全部脱贫,35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2020年4月,经评估,周宁退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最终高质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

12年来,正是这些经历让我成长,我深深感受到,干群关系是用脚步丈量出来的,也是用汗水浇灌出来的。要有所作为,必须树牢为民情怀,在为民做好事做实事中锻炼成长。

2021年2月,我到北京参加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与一同前往北京领奖的福建团几位老前辈的交流中,我深受触动,深获教益。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教授已经79岁高龄,他对我说,自己出生在农村,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他愿意做一棵普普通通的菌草,造福贫困地区的父老乡亲,为贫困地区增添绿意。还有73岁的王绍据老师,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从事扶贫宣传报道工作,为扶贫工作奔走呼吁、献计献策。他说,“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要践行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些老前辈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这些年,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都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从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都彰显了对基层、对农村工作的重视。我是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淬炼成长起来的乡镇干部,我会把这种能打硬仗、能啃硬骨头的作风一以贯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与周宁浦源的党员干部群众一道,坚持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努力为走好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贡献绵薄力量。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