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老家对面有三间低矮的房子让我印象深刻,墙体的泥巴裸露着,斑斑驳驳,门、窗已经发黑,与村里的其他房屋形成鲜明的对比。房子里住着小名叫“观音生”的一家人。论辈分,我得叫他叔叔。他三十岁左右,眼神黯淡、浑浊,一顶乱蓬蓬的头发,经常低着头痴痴地走在路上,与他年龄完全不相称。

五一放假期间,我回了趟老家。在路上散步时,突然有人叫我,那声音既熟悉又陌生。回头一看:一个穿着整洁,头发油亮光泽,双眼炯炯有神的中年人,正微笑着朝我走来。我疑惑了,一时间想不起他是谁。“小妹,我是观音生叔呀,不记得了吗?”“走,到我家坐坐、喝茶。”他说。我半信半疑地跟在他后面,心想:就那三间破房子,有什么可坐的。我不情愿,但又不好拒绝,只好跟着他走。路上,他说了很多,我根本没有兴趣,当他在自言自语。

我还在后悔去他家时,我们已经来到了一座砖混结构的平房前,雪白的墙壁、崭新的铝合金玻璃窗展现在我眼前。他推开古铜色的大门,把我叫进屋。顿时我眼前一亮:地面干净、整洁,家具、家电一应俱全。这时,他端来一杯绿茶。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观音生叔家吗?我又朝屋里和他身上仔细打量着。

 

▲资料图

 

也许是从见面、路上和进屋后的神情,他看出了我的疑惑。他连忙让我坐下,转身从电视柜里抽出一本红色的扶贫手册,指着墙上的扶贫结对明白卡,激动地向我介绍,解开了我的疑惑。原来,2015年时,他家有六个人,一个老人、三个小孩,夫妻俩小学毕业,没有文化,更没有技术,一家人的生活过得极其贫苦。

政府把他家列入国定标准的贫困户,专门指定一名乡镇干部与他家对接,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干部们每季度至少一次登门来访,询问他在生产生活中遇到困难。国家还减免了小孩在学校所需的住宿、伙食费用,并补贴医疗保险费用。不仅如此,县里每年还组织他参加种植、养殖技术培训,让他在工业园区找到了工作,解决了就业问题。

 


他满意地告诉我,现在他每月有三千多元的工资收入呢,这么多钱以前想都不敢想!特别是2018年,政府出台“两不愁三保障”政策,为贫困户改善住房条件,按每人二万八千元补助,单纯这一项就有将近十七万元。政府工作人员还为建房的土地审批、房屋设计、具体施工出谋划策,因此才能住上这敞亮的新房。

我听他绘声绘色地讲,问道:“原来的房子呢?”“新房建好后,把旧房拆了、复垦,现在连同旁边的空地,由政府提供果苗,都种上了百香果,我正好可以利用种植培训学来的知识,精心地呵护它们,去年果子还卖了近五千元呢。”

不知不觉,已是傍晚。从他家出来,看着村里整齐漂亮的房屋、崭新的柏油马路、整洁美观的村容村貌,耳边又响起习近平总书记“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宣告。家乡的人们已经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走在小康生活的大道上。村道两旁,绿树如茵,优美如画;河水清澈见底、鱼虾自由嬉戏;宽阔美丽的村中公园不时传来欢乐的笑声;农家书屋是我们休闲娱乐的最好去处;家家户户都用上干净的自来水,网络信号覆盖每个角落,城际公交代替了人们传统的出行方式……

 

现在我国正在实施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吹响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冲锋号角,相信我家乡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