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王周齐:致富路上的“领路人”


  惊蛰刚过,福鼎市硖门畲族乡柏洋村党支部书记王周齐便穿梭于田间地头,一边指导农户水果扩种生产,一边奔走在各自然村对接通村公路建设事宜,格外忙碌。

  柏洋村曾是福鼎市远近闻名贫困村,25个自然村分散在偏远山头,村集体经济负债43万元,199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不到600元。当年,在外经商的王周齐毅然放弃生意,回村挑起党支部书记的担子。

  上任之初,面对巨额负债,王周齐用自己多年经商积攒的9.8万元垫资作为村集体资金兴办农资经营站。凭着多年生意场上经验,他利用本村丰富的土特产品资源,建立农副产品加工厂,生产竹笋加工、杨梅酒酿造等,5年时间还清村集体的40多万元债务,为柏洋村发展打下了基础。

  王周齐认为,发展产业才是脱贫攻坚关键。他着手调整柏洋村产业结构,念活“山海经”,成立农业综合开发公司,引导群众种植经济效益高的东魁杨梅、种药材及养殖弹涂鱼等。至2010年,柏洋村实现生产总值8.2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28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3700元。

  这些年,柏洋村两委抓住沈海高速公路建设、造福工程搬迁政策及宁德核电基地出入口主干道经过辖区等机遇,将高速公路建设后的废弃场地“变废为宝”,开发成新村住宅区,把散居山区的村民安置到新村。通过多方筹集资金建设并投用的“永和苑”,提供宁德核电承包商检修维护工作人员使用,每年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480万元,形成“以产带村、以村促产”的互动发展模式。

  随着时代发展,柏洋村又通过“筑巢引凤”找商机、开发二产兴市场、发展三产带人气等方式,办起了第三产业,实现三大产业快速协调发展,并在企业、村集体、村民之间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这不光造福柏洋村,也让周边更多村民成了创业者。

  发展产业的同时,王周齐不忘改善民生,他主导兴建930平方米的孤寡老人安置点和1800平方米的老人和谐公寓;设立柏洋村党员帮扶基金会,为60岁及以上村民每月发放生活补助;设立教育帮扶基金会,帮助困难学生解决入学等问题;修建公园、幼儿园、小学和文化广场……一系列普惠措施大大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

  如今的柏洋村,山上瓜果飘香,山下道路畅通,村民生活日渐红火,集体经济日益壮大。2020年,村集体收入达725万元、人均年收入达31500元。王周齐表示,下一阶段,柏洋村将在现有产业基础上盘活服务业、水果采摘业和农耕文化产业,进一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 本报记者 赵巧红   

(刊登于《闽东日报》2021年3月18日第2版)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