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董建武:终使穷村换新颜

  本报记者 叶陈芬

  已经“白改黑”的村道宽敞整洁,拥有竹元素的凉亭、休闲广场特色十足,民居外墙上颜色艳丽又真实质朴的3D立体墙画让人眼前一亮……盛夏时节,走进被千亩竹林包围的屏南县甘棠乡新田村,仿佛置身在一幅色彩斑斓的乡村油画中,让人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扶贫开发重点村。

  “疫情期间,我们没有停下建设最美家园的脚步。”驻村第一书记董建武说,在疫情防控的同时,村里加紧开展路中水畔、街头巷尾环境综合整治,全村房屋立面改造、缆线下地、路灯安装、路面“白改黑”等工程准时完工……

  “现在的新田村不仅村容村貌大变样,村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切都要感谢董书记。”回忆起几年前的新田村,村主任李安徽感慨道,过去受交通制约,丰富的资源未能好好开发利用,村民主要收入靠外出务工,生活十分困苦,基本没有村财收入。

  2017年,省农业农村厅干部董建武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主动申请到脱贫攻坚第一线工作,来到新田村担任第一书记。近三年来,董建武吃住都在村子里,成了全天候“村官”,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带领新田村踏上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征程。

  要扶贫首先要“识贫”,刚到新田村,董建武第一时间走街串巷、入户“认门”,收集村情民意。在详细调研之下,他对村情了如指掌:“新田村距离甘棠乡8公里,常住人口不到400人,村里没有主导产业,大部分村民外出务工,留村的村民就卖些笋干、种些食用菌,到2017年底,村里还有贫困户11户、51人……”

  火车跑得快,还要车头带。董建武认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要有一个坚强的支部班子和一支强大的党员队伍。于是,他立足实地,探索出党建引领的“四加四联”稳定脱贫模式。“四加”,即党建+金融+社会组织+市场;“四联”,即联学联建党建脱贫,联产联销产业兴村。

  借助外力,提升内力。2018年以来,新田村先后与交通银行深圳前海分行党支部、深圳福建商会党委、深圳旭生集团党委签订了联学联建协议;与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海西分院、超大佳仆公司签订了产业帮扶协议。2019年6月,村党支部与县邮政共同开展“邮爱幸福村”共建工作。

  发展产业是脱贫的根本之策,董建武在走访中发现,村民有一定的养殖经验,而且周边饲料来源丰富。于是,他积极牵线搭桥,依托各帮扶单位共建共进作用,成功引进了超大集团佳仆养鸡项目。

  “董书记帮我引进养鸡项目,还帮我申请了无息贷款,前两批2000只鸡已全部售完,每批增收2万多元。”原建档立卡贫困户黎益彭一家七口人,以前就靠他一人打零工勉强维系生活,现在有了养鸡收入,不仅顺利脱贫,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叫富。屏南特色农产品丰富,普遍存在销售难问题,于是董建武牵头与14名省市派驻村第一书记联合策划,成立屏南县农特产品全域扶贫运营中心,注册“精福屏”统一商标,搭建了集收购、包装、营销等为一体的线上线下双向延伸服务平台。董建武常说:“消费者每购买一份农产品,就是帮扶一户贫困户。”目前,屏南县农特产品全域扶贫运营中心已成立1个中心门店、97个村级农产品收购点及1个农产品加工厂的购销网络,并不断向外延伸。

  在董建武和村两委的努力下,如今的新田村,已经早早“摘帽”,褪去了曾经贫困的模样。2019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5820元,村财收入31.3万元,先后被评为省级特色旅游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和“一村一品”示范村。董建武个人也先后被评为2019年度福建省“最美扶贫人”,屏南县2018年度脱贫致富带头人、2019年度优秀党务工作者。

  “一时脱贫简单,长效脱贫很难。”但董建武坚信,有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奋斗,新田村这片土地一定会更加美丽富饶。

(刊发于闽东日报2020年7月26日第1版)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