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黄加成,出生在大济镇蒲山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兄弟姐妹多。家里人很辛苦才供他读完中专。毕业后,他先从泥工学徒做起,后来承包工程,办过钢材拉丝厂,也经营过二手家具,吃过不少苦,了解贫困群众的艰辛。
2000年,他33岁。这一年,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在乡亲们的大力支持下,黄加成顺利当选为蒲山村村委会主任。那时村民大多外出打工,他却下决心:“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村民致富过上好日子。”
他接任时,村里劳动力流失严重,更没有支柱产业,与“空壳村”没有两样。黄加成认真听取全村党员和村民代表的建议,把村集体的600多亩山坡地划分8片,分别承包给村民种植果树,并引进绿皮果蔗,从村民擅长的农业开始,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经过三年的工作实践,果蔬产量提高了,村民收入增加了,干群关系也更加密切了。上级党组织看到了他的潜力,于是在2003年推荐委任他担任蒲山村党支部书记。
农业生产收入稳定后,黄加成又开始想着增强村民的“造血”功能。如何让村民学会赚钱,过更好的生活?黄加成说,“我们村工艺历史悠久,村里有很多手艺能人,可惜大家只知道做木工,打零工,收入低。”
基于这些原因,他最终将目光落在办家具厂兴村上,让村民发挥最宝贵的工艺技术创收致富,也把村里优秀的传统工艺传承下来。黄加成说,“办厂要投成本有风险,村民都不愿意办厂。我知道自己得先站出来,要给大家信心。作为村支书,我也有责任带头!”
2007年,他带头创办了本村第一家规模化生产的龙虎山古典家具。赶上仙游古典家具发展的最好时机,他的厂第一年就赚了100多万元。2008年春节,很多村民开始找他了解古典家具行业的具体情况,问他能不能协助一起办工厂。
那时,他认真为村民们解决建造厂房、家具设计生产、原材料调运、融资贷款、家具销路等问题,充分激发了村民们创办红木家具厂的热情,实现了由“站着看”到“跟着干”的转变。
短短几年时间,蒲山村形成了中端的红木家具生产基地市场,有效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难题。目前,该村有家具厂、雕刻厂共计80多家,工人2000人左右,年创产值2亿多元,将过去“要小工找蒲山”的局面转变为“要打工来蒲山”。
办厂兴村的目标达成后,黄加成没有松懈。他说:“做人做事,口碑很重要。我不仅对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也要求村民要诚信经营,专注品质,铸造品牌。”他坚持创新,研发的家具中已申请外观专利保护的有40多款,还坚持义务为村民设计款式、技术指导。据了解,2016年,蒲山村农民人均收入1.5万元,位居全镇首位。现在,村财年收入超30万元,从别人眼中的空壳村脱变成仙游“富民强村”的示范村。
村民的经济发展起来了,各项公益事业也顺利开展。2018年蒲山村成立了奖教奖学联合会,不到一个月就募捐了136.8万元。该村还举办了两届奖教奖学颁奖大会,共发放奖励金24.6万元。黄加成也把当村干部的工资全部捐出,用于扶贫助困。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黄加成说,“在我看来,当好村支书和做好家具是一样的,都是一门精细活,需要敬业、精益、专注和创新。”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