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王周齐(中)与群众谈心
20年前的硖门乡柏洋村,是出了名的贫困村,村组织涣散,干群关系紧张,是一个“无址议事,无钱办事,无人管事”的烂摊子。如今,这里是闻名遐迩的“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魅力新农村十佳乡村”。2013年,柏洋村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8亿元,村财总收入6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232元。
搭建舞台唱好戏
1994年,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王周齐,回村挑起党支部书记的担子。
王周齐说:“我知道当村干部难,当一个能够聚人心、得民意,能够让群众满意而放心的村干部更难。有句话说得好:给了舞台,就要唱好戏。”
支书一上任,他就找村干部谈心,找村民聊天问计,先烧起“两把火”:一是把减债、清债作为第一个突破点,将原有的茶厂、果场等连年亏损的村办企业转让经营或租赁承包,甩掉包袱,轻装上阵。二是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第二个突破点,念活“山海经”,经过五年努力,村民的收入逐年提高,村集体债务也基本还清。
2000年福宁高速公路动工,王周齐除了积极配合高速公路建设部门做好征地、拆迁、安置等工作之外,充分利用本村境内矿石的下脚料资源,与福清市福路建设公司联合创办了福宁材料有限公司,为高速公路建设提供碎石,当年实现村财收入20多万元。2003年,福宁高速建成后,他又筹资23万元平整被征用的荒地150亩,建起柏洋村工业小区,筑巢引凤。他到浙江联系业务跑市场,摩托车配件、服装等6家企业相继落户,累计投资超过1.5亿元。2013年创产值17.5亿元,其中有三家企业被评为福鼎市“功勋企业”,一家企业的产品被评为省名牌产品。全村有1100多人在家门口实现转岗就业,月工资达3500元。
2010年,柏洋村挂牌成立了福鼎市第一家村级担保公司——柏洋惠民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截至去年,已为村民发放担保贷款达7000多万元。目前,该村已有83户个体户、专业户和民营企业主,有100多名村民实现了从农民到股东的转变,有力地推动了小康村的全面发展。
“善于调色的画师”
王周齐说:“如果城市是一幅美丽的画卷,美丽乡村就是组成这幅画卷的一抹色彩,而村班子就是善于调色的画师。”柏洋村原有大小自然村25个,70%以上的村民分散居住在环境恶劣的偏僻山区。几年来,王周齐四处奔走,争取造福工程指标,筹建永和新村移民定居点。从征地、填土方到基础设施建设,他带领村两委日夜奋战在工地上70天。为了做通群众思想工作,让山里的群众同意搬出老家到新地方,他挨家挨户做工作,连续开了26场村民会议。
这几年,柏洋村先后投入近2650万元,完成了孝文化主题公园、通村公路、新村路灯改造、永和新村至工业区道路硬化、甲染防洪堤一期工程、柏洋二期造福工程搬迁、柏洋幼儿园、柏洋文化活动中心、廉政教育基地、24小时农村自助银行等项目的建设,配套完成了新村水、电、路、通讯、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并对新村道路、房前屋后进行了绿化美化。新村二期还规划建设宁德核电营地、农贸综合市场、农村客运站、物流中心等项目,预计新村人口规模将达7000人以上。
让群众最信服的一点是,柏洋村前后上马了几十个项目,盖起了几十栋小洋房,王周齐坚决走公开招标程序,不准亲属从自己身上捞半点好处;村里每年几百万元的收入,王周齐从没有比别人多拿一分一厘的报酬。
提高村民“幸福指数”
为了让广大村民充分享受发展的成果,柏洋村两委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投资150多万元兴建了930平方米的孤寡老人安置点和1800平米的老人和谐公寓,对全村26户41位低保对象及孤寡老人进行集中安置;每年由村集体出资承担所有村民的“新农合”、意外保险和16—59岁村民的“新农保”费用;为8户46人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每月按国家财政补贴标准给予60周岁至80周岁老人生活补贴金,80周岁以上老人每月给予100元生活补助金;设立柏洋村党员帮扶基金会,帮助72户特困群众甩掉贫困帽子,解决20多名困难家庭子女上大学资金困难。一系列惠民举措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指数。村民雷增喜说:“我们现在的生活一点也不比城里差,环境好,吃用足,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虽年近六旬,但王周齐仍然激情满怀,他在继续追逐他的“柏洋梦”:力争到“十二五”末,柏洋村工农业生产总值达3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万元,村财收入1000万元;建设山上生态农业观光区,山下工业企业集中区,公路沿线优美住宅区;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环境,突出产业发展,体现文化内涵,建设更加和谐富裕的美丽柏洋。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