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陈欠水时间

2013年04月10日 来源:中国残疾人网

“人道行走”本期开栏,我们将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中国这片充满人道的热土,结识一些人,记述一点事,生发一种我们对于人道、人道对于我们的感悟——

 

文_本刊记者 欧阳鸣

编者按:时间,总会印证在一代一代人的身上,形成了一个时代的印象与特征。陈欠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逝去时代的印迹,传统的美德,朴素的情感,坚定的信仰,造就了陈欠水这个人,造就了陈欠水这一代人。

 

陈欠水现在时

2013年3月11日。福建惠安。

出乎我们意料,陈欠水面对镜头居然还会紧张。

按说,这应该是一个见过世面的“老人儿”了,就这七八年间,他先后荣获福建省劳动模范、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福建省人民满意公务员、福建省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福建省老区先进工作者、福建省十大公益老人提名奖、首届福建省道德模范、首届泉州市道德模范、首届感动泉州十大人物等;再往前还有更烜赫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职业道德先进个人、全国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再再往前,还有五好战士标兵、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出席全国海军首次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67年12月3日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的......至于新闻媒体的报道,新华社,人民网,各种全国性报刊、电视、网站,各种行业类报刊、电视、网站,福建省各种报刊、电视、网站,泉州市各种报刊、电视、网站,惠安县各种报刊、电视、网站,更是林林总总,目不暇接......

但陈欠水就这样依然紧张着。天已向晚,光线渐暗,大家都很焦急,老陈也勉力听从着摄影记者的调度——终于不太成功地成就了我们这期封面上的那个“阿伯”(闽南话读作“阿被”):沧桑中带着些孩子般的羞怯。

陈欠水还爱玩儿“失踪”。

因为拍摄的需要,我们是下午四五点钟出发的,为了赶上黄昏最好的阳光,拍一张老陈下乡助残的现场照片。可上了车却没看见老陈的身影,问了同行的惠安残联的同志,才知道老陈不坐这车,他骑自行车买米、油等东西去了,他说既然去一次总要做点实事。好吧,等,这一等就近一个小时,也就直接带来了我们后面的“被动”。终于到了地方,好不容易拍完照片,刚松口气,又不见了老陈,再问,却是这村里还有几户残疾人,老陈都要走到的......

天色已黑,我心里默默地说,老陈,我还有话想问你呢......

陈欠水进行时

陈欠水没工夫“搭理”我们这些记者,但他好歹给我们留下了一份材料,厚厚的十好几页,总有七八千字吧。说实话,这份材料我不甚喜欢,明显是有人捉刀代笔,里面絮絮叨叨地罗列了老陈的诸多“事迹”,而且是以“各位领导、同志们”开头,看着就像演讲报告体,而我听说老陈从未做过演讲报告。其实我还真怂恿老陈这么做了,比如给孩子们讲讲什么的,老陈只是笑笑,没说话。

不过,这份材料里的一组数字让我震撼了:2006年下乡352天,2007年下乡341天,2008年下乡343天,2009年下乡335天,2010年下乡334天,2011年下乡339天,2012年下乡338天......

陈欠水69岁(按民俗虚一岁),2005年5月退休。与上面那组数字联系起来,您读出了什么?2005年退休后半年不计算,2013年刚开始未计算,那么其中的整整7年时间中,陈欠水共下乡2559天,就这样一直持续到他年近古稀......当然,其中还有177天的空闲呢,但他真有空闲吗?陈欠水获得了那么多荣誉,表彰会什么的总要参加吧?他还有若干社会兼职,一些必要的活动总要出席吧?何况,这些年他一直干着一件大活儿。

初见陈欠水,他不递烟,不敬茶,先就捧出来厚厚的一摞“纸”——是“捧”,小心翼翼的;那“纸”可不是纸了,而是《福建省光明行动项目受助患者审批表》。厚厚一摞,尺来高,一人一张,那有多少张?牵扯了多少人?那些表格,上面的平整洁白,下面的边角都有些卷曲泛黄了,那累积了多少年?是全部吗?据老陈给我们的材料上提及:陈欠水仅只退休后就“让2010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材料上这文风确实讨嫌,老陈又不是医生怎么让患者“重见光明”?但老陈确实是包办了除动手术刀之外的白内障患者复明的全过程!陈欠水自学了白内障疾患的相关知识,独自走遍全县所有乡镇、村庄,亲自筛查、确诊、填表、转介,直至安排车辆送院就诊,再到照顾患者在医院的生活,甚至还要操心为孤寡老人准备手术前的早餐......2010名患者啊,就算是集体就诊,就算是不都用老陈照顾,但那177天的“空闲”里又会占用多少时间?

当然,陈欠水除了关注这些白内障患者外,他下乡要干的事情多了去了:为贫困残疾人送去柴米油盐,为行动不便者解决家庭琐事,为有劳动能力者争取创业资金,为无劳动能力者寻求救济款项和物品,为孩子上学操心,为老人生活费力......只说一个数据:陈欠水在可统计的7年时间里,骑自行车下乡总行程9.2万公里,相当于他平均每次下乡要骑行35.9公里。

是的,骑自行车。我见到了陈欠水的那辆自行车,至少已经骑行9.2万公里的自行车,厦门产武夷牌的,表面漆膜全然不见,只剩黑黝黝的钢架,看上去就异常沉实,沉实得足以承载一种精神。

是的,一种精神。

陈欠水未来时

是的,我一直想问老陈的就是这样一句话:究竟是怎样一种精神能让他数年、数十年如一日?

老陈现在的生活很好啦,老伴贤惠,子女双全,甚至孙子女都双全;老陈现在的住房条件也不错,拆迁时置换的,挺宽敞;老陈享受副处级待遇,儿女也都有工作,家庭经济条件无虞。可以安心养老了吧,老陈,天伦之乐,含饴弄孙,修心养生,笑看桑榆......
为什么呢?不要一分报酬,不吃一口客饭,不管刮风下雨,不论路途远近——陈欠水老伯,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老陈给我的材料里提到了一些,不过虚话套话,很没营养的。不过沉下心来梳理一番,还是能体会到几点:一是出身贫寒,却有良好的家教;二是受部队教育多年,雷锋在那一时期对他们影响巨大;三是材料里有一句话:“1966年,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终于踏进党的大门。”1966年,他21岁吧,还是“多年努力”,党在他心里的印迹如此深远。

如上所述:传统的美德,朴素的情感,坚定的信仰,造就了陈欠水这个人,造就了陈欠水这一代人。不是说如今的时代就缺乏活力、就沉疴不起,但在传统与现实之间,在朴素与喧哗之间,在坚定与游移之间,我们确实多了什么,又少了什么......而陈欠水,坚守了一分传统,保留了一分朴素,申张了一分坚定,为现实里喧哗而游移的我们印证了一分在时间意义上应有的存在。

我很庆幸在前文留了一处伏笔,就是怂恿老陈也搞点演讲什么的,给孩子们。老陈当时笑笑没说话,但他实际上已经用行动说话了。

2012年4月开始,陈欠水的时间日程中多了一项“陈欠水扶贫助弱传帮带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每月一次,至今已有9所中学的百余名同学参与。在惠安县螺城中学的网页中我读到了这样一条“校园动态”:

志愿者学生与陈欠水同志一起深入王孙村残疾户、五保户家庭,为受助者家庭送去了大米、食用油,开展卫生清洁等服务活动。每到一处,老陈马上忙碌起来,嘘寒问暖,跑前跑后,还当场指导学生,平时到受助户家中该做些什么,怎样了解受助户的需求,劳动要把工具收好等。

孩子笔法,但挺可爱。关键是我觉察到了,陈欠水的那种精神有了一种传承的可能。

站在惠安县城的街头,满眼是车水马龙、高楼大厦,偶有惠安女的花色头巾和橙黄斗笠于摩托车后座上呼啸而过,而在这几公里外,就是只属于古老乡村的泥泞小路和逼仄院墙。传统与现实,凌乱混搭又隐隐互斥......

但总有什么可以联通过去与未来可以也应该永恒存在。

比如,陈欠水的时间。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