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福州晚报讯 今年初以来,闽侯县科技文体局开始提供“订单式”文化服务,家住闽侯尚干的林先生可是受益良多。年近七旬且行动不便的他,如今不用出村,就可以看到一场场来自上街、青口、甘蔗等地原汁原味的演出。就在前不久,尚干第二届群众文化艺术节上,他的小孙女还上台给1000多名村民表演。
  按照群众需求安排文化活动或提供“订单式”文化服务,是闽侯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独创的方式,该县的一些草根品牌活动,因此慢慢进入到百姓心中。“全民不仅要享受文化服务,还要主动参与到文化活动中,这才是我们创建国家示范区最主要的目的。”闽侯县科技文体局副局长张学全说。
  随着高标准建设的三中心(商务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一广场(市民广场)、一园(闽都民俗园)、一馆(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基本建成,闽侯正大步迈向创建国家示范区的队伍之中。

 

政府推出公益点单台演啥节目群众说了算


  126日晚上7点,尚干镇的洋中礼堂内,一场群众文化艺术节准时举办。到场的1000多人,让整个礼堂座无虚席。
  17个节目里,既有站办文艺团带来的《过雪山草地》和《十送红军》,也有尚干当地学区、学校带来的《彩云之南》和《忆战火纷飞的日子》。此外,还有志愿者分队带来的音乐情景剧《老师妈妈》以及独唱等节目。接近两小时的演出让不少群众意犹未尽,现场此起彼伏的叫好声,把晚会慢慢推向高潮。
  稍早之前,青口镇在青口体育馆举办第二届群众文化艺术节上,当晚表演的14个节目中有11个是当地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其中不少群众演员都是初次登台演出。小品《洗脚》、歌舞《喊三峡》、词朗诵《青口赋》……本土气息浓郁了许多。这场演出吸引了周边500多名群众前往观看。
  “这里面的节目,都是大家投票选出来表演的,而且还都是我们爱看的。”尚干镇的村民林先生说,一场政府主办的晚会,在农村竟能收到这么好的效果,这和他们能够了解普通百姓的“胃口”有关。
  自从县里的科技文体局提供了一个公益点单台,如今晚会上演什么样的节目,都可以由观众们说了算。对当地人而言,这可是前所未有的。可供选择的节目对村民们而言,不再是“高大上”、高基调和“看不懂”,这些节目都有浓浓的“草根”味道。乡亲们可以上台表演,这简直让人眼前一亮。
  “晚会真正变成为群众而办,让大家融入其中,乐在其中,如此细腻的想法和做法,着实应该给政府点一个大大的赞。”林先生说。

文化活动产生效应形成“一乡一特,一村一品”


  “这个公益点单台,算得上是我们县里独创的。”闽侯县科技文体局副局长张学全说。记者了解到,这几年来,闽侯县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可谓动作频频。
  张学全介绍,乡镇(街道)先整合资源,组建文化站队伍,目前有乡镇文化站11个,南通镇、荆溪镇与廷坪乡正在施工建设中。全县174个行政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均按标准化建设,预计本月能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对于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要求,他简称为“2584”,即每年2场以上大型文艺活动(1000人左右参与);5场以上戏曲或文艺演出(300500人参与);8次以上有一定规模的文体活动;非遗活动和展览各4次。县里成立乡镇文化自愿者队伍,加强县、乡、村三级文艺队伍的配合联动,以文化站站办队伍为主力,联合县级队伍,带动村居队伍,在站内外、村居等文化场所定期开展自愿者公益讲坛、文艺课堂、免费培训、公益演出等活动。
  “今年初以来,我县、乡镇、村居组织非遗剧种等公益性文化演出265场,全县文化场馆接待群众超10万次,各类培训班50多期,培训基层文化队伍及群众文艺骨干3000多人次。”张学全表示,现在各地的文化活开始产生品牌效应,“周末农家戏台”点单台和“公益课堂点将台”两个品牌开始口口相传,各地初步形成“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良好局面。
  更让张学全为之惊喜的是,计划建设的“十团百队千人”人才队伍(即:十支文化馆馆办团队;合并乡镇街道百支自愿者小分队和千名文化志愿者队伍目标),在短时间内,已经完成十支馆办团队、十支文化志愿者小分队和200名文化志愿者队伍。
  为了让文化活动长盛不衰,县财政还安排预算,专项用于全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的资金。“不仅文化站和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有补助,参与演出的志愿者和演员也一样能得到出行补贴和演出费用。”张学全说,政府方面积极鼓励民间文艺社团发展,加大对此类社团的扶持和骨干人员的培训力度,并支持民间文艺社团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活动,由此产生的合理费用,可按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的方式支付。

文化惠民设施一应俱全

 

2020年各项指标进入全国先进行列除了加强基层、群众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外,闽侯县在整体硬件设施、配套服务也是下足了功夫。
  “以前,闽侯人只能羡慕‘别人家的图书馆’,如今,闽侯终于有了一座让人自豪的图书馆,用网络流行语来说,那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甘蔗居民洪先生说。
  洪先生口中的这个县新图书馆,位于当地的县文化中心,20145月对外开放。这个新馆按照国家一级图书馆标准建设,总投资5000万元,面积达8500平方米,设计总藏量超过50万册(件),现有藏量超过30万册(件),阅览席位300多个,网络节点500多个。全周免费开放56小时以上。为了方便读者学习,馆内订有报刊300多种,年购新书3万多册。该馆在福州首创24小时自助借阅区,方便读者随时借阅。
  如今闽侯县内,文化中心、档案馆、文化馆等文化惠民设施一应俱全,县博物馆正在加紧施工,争取早日竣工投入使用。此外,闽侯县体育设施“六个一”也已完成游泳馆(游泳池)、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登山步道的建设,目前着手筹建足球场、体育馆和全民健身中心。
  明年,闽侯县的目标是达到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东部标准。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服务能力和质量显著提升,公共文化管理、运行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2020年,要实现与全县经济水平、人口状况和公共服务需求相适应的文化强县目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指标要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