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停车场闸机反应慢,影响通行效率;停车费不统一,收费标准要马上确定;村子改造中,“摊规点”进展慢,后续发展规划还不明确……
昨日上午,同安区召开城中村管理提升试点专题会议,全区城中村第二批整治提升试点中遇到的共性问题被摆上台面,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现场办公,派发任务,明确解决和反馈问题的时间节点。
这种责任到人、措施到位、落实监管的做法,有效推动了当地城中村管理提升的实际成效。记者从同安区了解到,从下个月开始,同安将启动第三批整治提升试点,预计到今年年底,这项试点工作将取得阶段性成效,形成符合同安实际、体现同安特色的城中村治理体制机制。
整改惠民
问题解决率高达98.6%
到基层一线去,在城中村的现场解决问题,这是同安区自今年5月开展城中村整治提升试点以来一直坚持的工作方法。
“在现场才能更直接地发现问题,更迅速地解决问题。”同安区城中村整治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7月7日,全区23个村累计成立村(居)民小组、网格党支部及来同人员流动党支部65个,由23个村子420人组成的村(社区)综治巡防队共督导、发现问题5275个,已解决5201个,问题解决率达98.6%。
98.6%的问题解决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同安工作推进的高效率,这背后与全区多部门协同推进不无关系。据了解,目前,同安区坚持三级书记抓城中村管理提升,区领导挂钩联系制度。镇街主官和原包村镇街领导共同包,进一步将镇包村干部、区下派干部、派出所片警、城管包片干部共同纳入城中村整治提升具体工作组。
“这样的人员配备既能发挥优势各司其职,又可共同发力齐抓共管。”同安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数据最有说服力,在提升城中村的消防安全水平工作中,区、镇街、社区三级联动,整改出租房安全隐患5022处;排查“三合一”场所4233处,已整改到位4046处。
与此同时,同安区还利用整治提升的契机,加快对城中村实施物业化管理工作中房前屋后的环境提升、消防设施的统一配备、村民车辆的规范有序引导……让村民们在生活环境的点滴变化中感受整治提升成效。目前,同安区23个试点村中,共设置了电动车集中充电口9253个;已建设智能全套卡口51个,普通卡口157个,并安装身份识别机。
瞄准城中村停车难题,接下来,同安还将计划在试点村改造、新增停车场128处,新增停车位14047个。
提升为民
因地制宜推动有机更新
因地制宜开展环境整治,是城中村改造的基础。
在同安区的同集北路西侧、环城南路北侧,改造提升后的西湖社区环境焕然一新,秩序井然。“外来的人们可能很难想象,前不久这里还是一片杂乱——沿村里的主干道房子紧挨着房子,抬头是蜘蛛网般密布的电线,违建、阳光房简易棚等让人头疼。”社区负责人介绍,如今的西湖社区通过统一规整店面招牌、路面“白改黑”提升、张贴文明宣传标语等方式,让街区旧貌换新颜。同时,社区还对周边地块、路边空地进行清整利用,改造扩建停车场、划线增设停车位,规范停车秩序,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这是同安因地制宜推动城中村提升的一个缩影。在前两批的试点中,全区试点村有的向违建“宣战”,拆除违章建筑物1328处,拆除面积达93860.07平方米;有的规整土地、清理土头垃圾,回收土地约884.58亩,清理垃圾20262吨;有的则在环境美化上下功夫,文化乡愁的元素被深入挖掘。
“城中村整治提升对同安意义重大,它既是一次蜕变,更是推进民生福祉行动的生动实践。”同安区主要领导表示,同安的试点既要改环境,搞整治,同时也要培育产业,为产业发展腾出发展空间。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