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飞机能种地?”“水稻不用插秧?”“打个盹的工夫就能把十几人的活干完?”……明溪县胡坊镇农民黄旺兴在村里大谈无人机水稻飞播新技术,他的“白日梦”却成了他人的笑料。

客商左珍卫是黄旺兴少有的“知音”。他与黄旺兴成立惠农植保合作社签订了合作协议,不但把承包地的“耕、种、防、收”都交给合作社负责,还成为黄旺兴飞播业务的首单客户。

左珍卫也够大胆:今年一口气承包了胡坊镇的280亩抛荒地种粮食,而且专挑农民种不了、偏远的地块。还说,若是效益好,再把全镇更多的土地包下来。

这两位“70后”是“农二代”,父辈是农民,他们却剑走偏锋。在不少村民眼里,黄旺兴和左珍卫很傻。但他们不知道,这两人能给村里带来丰收的新希望。

梦想 变撂荒地为丰收田

左珍卫经营着一家生猪养殖企业——福建卫祥畜牧发展有限公司,2019年落地明溪。赚到钱没有用作技改升级、扩大规模,而用来承包荒地,且不说,种地通常不如养猪赚钱,单单开荒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左珍卫算过,开垦一亩荒地的成本在4000元左右,地况差的费用更高。

他图什么?情怀驱使是动因。在老家江西,一点农活没做完,老父亲都要连夜下地。耕作不求多挣钱,但为惜土如金。

公益与效益兼容,是企业家的作风,承包荒地是深思熟虑后的投资。左珍卫“押宝”,科技能成为这场博弈的制胜妙手。他没打算领着工人扛锄头下地,而想依靠机械化自动化种植,建成高标准农田,大幅降低成本,突显效益。

左珍卫的决定得到了胡坊镇政府的支持。近日,南方省份粮食生产座谈会在三明召开,明确指出,要提升农业现代化和经营管理水平,打造高标准农田,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增加种粮农民综合收益。

“今年以来,明溪县已召开多次专项会议,胡坊镇专门成立了‘挂村工作队+所站+村两委’的耕地保护保障组,召开抛荒地复垦动员及工作部署会议。”胡坊镇副镇长陈晔说。

陈晔介绍,农田基础设施较差、田地旱涝不均、部分田地过于偏远、野生动物侵害频繁等是客观存在的困难。一些农田要走好几里路去耕种,辛苦了一年,收成有时不够野猪糟蹋。

务农不挣钱,务农太辛苦,导致中青年劳力脱离农事,进城务工。2012年回国返乡后,黄旺兴就算过账:农时,十里八乡好不容易雇齐人,还要负责饮水、抽烟、吃饭,一干就是十天半月,效率低成本高。忙忙碌碌一整年,收入却不及务工几个月的工资。

“现在,田里劳作的主要是六七十岁的老农,四五十岁的中年人都很少见,何况是年轻的后辈,再过20年,靠谁种田?”黄旺兴感叹道。

村民统一和村里签订协议,再由村里将土地流转给了左珍卫。在政府的牵头引荐下,左珍卫的资本与黄旺兴的技术结合了,相见恨晚的还有共同的志向。

陈晔说,希望项目合作能成为智慧农业创建的有益尝试,为全镇抛荒撂荒地整治积累经验做榜样。

求变 “新式武器”在田里摸索

辛劳和低收入,让土地失去了魅力。有效益,才有积极性。黄旺兴非常清楚这一点。

如何又好又快地完成农业生产?2013年,黄旺兴成立惠农植保合作社,探究包括无人机在内的各类机械化农具,并积极应用推广。

黄旺兴仔细研究过南北方种植业发展的异同,认为福建山区的土地存在分散零碎、沼泽地多等天然劣势。

“一些荒地土层软烂,一竹竿两米插不到硬土,人在地里都站不稳,何况是机械呢?田里电杆、飞线密布,限制了无人机飞行,北方一天也许能喷药三四百亩,南方山区通常就百来亩。”黄旺兴说。

为此,黄旺兴专门引进了为南方山区特制的“新式武器”,包括下田入林如履平地的旋耕机、能360°原地调头的小型收割机等。

合作社成立后,请黄旺兴帮忙机械化耕地、插秧、喷药、收割的人不少。但听黄旺兴说不插秧,用手撒种子,甚至用无人机漫天飞播,老一辈农民都觉得太离谱了。

2014年,黄旺兴在江西、浙江一带发现了当地流行的“手播”种植方法——把裹上防鸟药剂,培育好的种子直接随手抛撒在田里。优点是效率翻倍增长,亩均播种量多了一倍,省时省力高产。

取经归来,黄旺兴兴致勃勃地开始试验。当时,不少路人笑他:“出去就学了这个?”“那样哪叫种田!”待秧苗长出来后,笑他的人就更多了——小苗东倒西歪、杂乱不堪,和人们印象中绿色秧苗有行有路的田园画卷相去甚远。家里的长辈都气坏了:“老黄家世代是踏实本分的庄稼人,你这么不务正业,这秧苗哪会有收成!”

黄旺兴不多解释,想用成绩说话。结果,因为除草药剂功效不佳,秧苗在与杂草的竞争中失败了。在疑惑与苦闷中,黄旺兴老老实实地回去调试插秧机。

希望 飞播种田唱响“二人转”

3年前,得知高效除草药剂面市后,黄旺兴很快又投入新一轮的试验,并取得成功。在压制了杂草后,主穗密集生长,抽穗、拔节,亩产比传统人工插秧的田地多了将近100公斤

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村里人大跌眼镜,但也有人口不服心不服。传承了几千年的手艺,哪能说改就改?对于新技术,他们觉得不靠谱。

2021年,又有好消息传来,无人机公司推出了播种功能。黄旺兴很快采购试用。现在,黄旺兴不光要用手播撒稻种,还操控无人机从天上成片成片地播撒。

“相比较手播,机播更加均匀,更加高效,更加省力。”黄旺兴介绍,新设备能在输入相关参数,设定固定路线,标注沿途障碍后,实现不用管式的全自动播撒。操作手全程仅须远远观察即可,远离烈日,不沾泥巴,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操作,晚上也可以作业。

黄旺兴说:“十几人可能要花十来天干的活,无人机数小时内就能结束。人工插秧一亩地的花销在300元左右,而机播不到40元。按种植200亩水稻田计算,无人机飞播技术一年能为农户节省成本将近6万元!”

无人机企业也走入乡村推广。去年,盖洋镇的一些农户勉强凑齐20多亩地,交给企业展示飞播。待到起苗后,村民们大呼上当:“你们这些年轻人耽误了农时,这稀稀拉拉的怎么长得出粮食!”大部分村民加班加点,重新整地复种,唯有一户村民不在乎那3亩地,放手不管。后来测产,那3亩地亩产比别的村民多了100多公斤。

黄旺兴说,无人机飞播飞巡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一些省份普及推广很久,有的城市已由政府、农业部门出面推广,许多农民甚至个人购买新式无人机。

“如果种地轻松又有钱赚,年轻人看到希望就会回来,农村就不会有荒地。”黄旺兴认真地说。

胡坊镇政府因势利导,鼓励“藏粮于技”,把好发展舵,做好保姆式服务,资金、人才、技术得到了有机融合,转化为乡村振兴探索中的强大动力。在全力开展抛荒撂荒地整治行动中,找到了自己的思路,并逐渐显现出成果。

今年端午,黄旺兴为左珍卫在奋发村的承包地施行了飞播作业,目前秧苗长势良好。其余土地,左珍卫因地制宜,种下了其他农作物。两个深信“此地有银三百两”的新农人,正期待着荒芜的土地重新唱响丰收赞歌。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