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当记者蒙上眼睛,从盲人的感官视角来测试盲道是否防滑时,不到百米的路程,走得心惊胆战。
看不见的世界里,只听到身边偶尔有车辆飞驰而过的声音。不小心被急行的路人撞到,只得立刻停下来,靠脚来摸索盲道的凹凸感,找准方向后再次小心翼翼地迈出脚。平时一两分钟就能走完的一段路,这一次却硬生生用脚“挪”了二十多分钟。害怕,是心中唯一的念头;脚下的路面,是黑暗世界里唯一能接触到的“实物”。
实验的初衷是为了测试盲道是否防滑,但实验的过程却不禁让人思考:一个文明城市里,有良好的无障碍设施就能真正帮助到盲人出行吗?特殊人群通行的安全性、便捷性和舒适性,不仅考验着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的水平,也在拷问着市民的道德和文明水平。
盲道固然要防滑,文明行为更要“防滑”。盲道就是盲人的眼睛,当我们把机动车、非机动车停上了盲道,当我们把早点摊、信报摊摆上了盲道,当我们肆意骑行在盲道上导致砖块破损时,就如同蒙住了盲人的“眼睛”,让他们举步维艰。
一条窄窄的盲道,体现出的是现代城市文明发展始终贯穿着的“以人为本”理念,也体现着城市的温度。在建设细节处用心思、在日常小事中注重关爱,才能真正织出保障和服务特殊人群的“文明之网”,让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视障人士,能在黑暗的世界里感受到更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文明城市的创建,需要你我“帮盲”。☉本报记者 蔡柳楠
责任编辑/陈 岩 邹美玲
{{item}}
赞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