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世界鲍鱼看中国
中国鲍鱼看福建
福建鲍鱼看连江
2018年连江鲍鱼产量4.64万吨 约占全国鲍鱼产量三分之一 占据福建市场的半壁江山 产值达56亿元 也就是说 全国每三只鲍鱼就有一只来自连江 今天 我们一起去苔菉镇 看看当地人是如何养鲍的~ 苔菉镇后湾村 苔箓镇后湾村村民们 二十几年来家家户户都养殖鲍鱼 靠着鲍鱼实现了生活富裕、精神富足 后湾村位于黄岐半岛东北端 三面临海 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同时水质清新 盐度适中 为鲍鱼养殖提供了适宜的养殖环境 90年代,福州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在苔箓镇建立了后湾海珍品基地,开展鲍鱼育苗工作,这里还培育出福州市第一粒鲍鱼。 后湾村党总支书记 黄心丰 1989年,福建鲍鱼基地放在我们后湾村,到现在为止,我们养殖鲍鱼已有20多年了。 在养殖鲍鱼前 后湾村以近海捕捞为主 由于近海捕捞的资源有限 从长远的发展角度着想 1989年 后湾村从靠海吃饭的近海捕捞适时转变 开始养殖鲍鱼 1996年从最早的陆上养殖 慢慢发展为现在的海上网箱大规模养殖 村民们靠着养殖鲍鱼 日子是越来越红火 后湾村党总支书记 黄心丰 还没有养鲍鱼的时候,我们都是靠海吃海,近海捕捞。由于捕捞的都是天然资源,很容易就枯竭了。后来我们就开始养鲍鱼,刚开始没有养这么多,现在逐步发展,每家每户都养了两三千笼、三五千笼这样。 鲍鱼是海味之王 十分“娇气” 对海域水温等要求极为苛刻 为此 在2005年前后 连江鲍鱼养殖业探索出了 “南鲍北养”的模式 在每年的5月份 将连江的鲍鱼苗通过活水船 运至北方海域“避暑” 11月份再运回来“过冬” 或就地销售 后湾村党总支书记 黄心丰 我们福建这边,容易受高温、赤潮还有台风等多种天气影响,于是我们采取“南养北调”的模式,五月份运到山东去,养到十一月份就可以就地出售了。 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索、发展 后湾村借着连江鲍鱼产业的强劲势头 将自身的海洋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带动全村村民从鲍鱼产业中收益 后湾村党总支书记 黄心丰 我们村为养殖户办理了海域证、养殖证。以前收入比较少,我们村里面原来都是木房子,现在每年平均每户养殖户收入78万元左右,水泥房盖了好几楼,都是自家的,没有联合盖房,而联合盖房的都是盖十几层。我们养鲍鱼以后,村里面的环境卫生、生活水平都有所提升,我们村明年将全面小康。 一个地方的产业振兴 都离不开创新与实践 苔菉镇除了“南养北调” 还值得一提的便是“福鲍1号” 历时两年,由福建船政集团与福建中新永丰实业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全国最大的深远海鲍鱼养殖平台“福鲍1号”,前天下午运抵苔菉海域,在进行最后的装配、调试,确保无误后将正式投入使用。 福建中新永丰实业有限公司 董事长 吴永寿 由于这几年来,近海养殖受区域发展的影响,养殖区域不断缩小。但是鲍鱼养殖和鱼类养殖,需求量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往深海走。在2017年的时候,连江县政府就提出往深海发展,而且中央也十分重视深海的养殖和发展。 “福鲍1号”主要由甲板箱体结构、底部管结构、浮体结构、立柱结构、养殖网箱、机械提升装置等六大部分组成,为钢质全焊接结构。总造价达1000多万元,设计吃水深度6.6米,重约1000吨,总面积达1228.4平方米,是“振鲍1号”的3倍,可抵御12级以上台风侵袭,适用于水深17米以上、离岸距离不超过10海里的海域作业,预计可年产鲍鱼40余吨。 福建中新永丰实业有限公司 董事长 吴永寿 我们最早是“振鲍1号”,经过了将近六七个月的试验,得到了一些很好的数据,“福鲍1号”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又提升了一个层面。其实“福鲍1号”和“振鲍1号”就是往深远海规模化发展迈出的坚实一步。 “福鲍1号”养殖平台配备了 风光发电、水质监测、视频监控、 数据无线传输、增氧装置等先进设备 对鲍鱼养殖标准化进行24小时监测 使其更加适合深远海规模化养殖 福建中新永丰实业有限公司 董事长 吴永寿 由于我们传统的养殖都比较散乱、落后,达不到现在食品安全的要求。我们做深远海的目的是形成一个规模化、标准化的模式,提高鲍鱼质量。“福鲍1号”和“振鲍1号”就是为了提升产业而造的,不止对我们连江县养殖业有深远的影响,还对全国养殖业将来的空间有很大帮助,也是我们必须要走的路。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