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623日,迪口镇霞庄村河边的水田里,挖掘机忙着清理砂石砾、夯垒田埂,人们在挖掘机清理出的水田里弯着腰,抢插秧苗,与时间赛跑,现场一片繁忙的景象。从21号到今天,这已是灾后抢耕的最后一片田。

531日至618日,霞庄村先后经历三次洪水袭击。农田位于河流沿线,素有“十里长花园”之称的沃野在洪水来临时“一片汪洋”......

“大水直接把河岸冲了个大窟窿,河水涌进来。我这片田马上要插秧了,现在没办法了。其他人端午时插下的秧没了,也要重新插过。”霞庄村民冯钦明说道。

秧苗急着下田,短时间内靠人力无法完成如此大规模的复耕复产工作,村委会迅速调配3台挖掘机下田连续作业,填充护岸决口、清理砂石砾、找平水毁田、夯垒田埂、围出水田;另一方面,安排人员将被冲毁的河岸用竹篱笆作简单围堵,避免河水持续倒灌;同时,在挖掘机清理好的水田里,安排党员抢险志愿服务队帮助村民抢插秧苗,快速恢复生产。

“我种了50多亩玉米,这次发大水全都淹了,玉米长不大,基本都没什么收成了。”霞庄村玉米种植大户叶家建说道。与冯钦明的水田一样,叶家建今年刚流转的50多亩玉米地也遭水淹,这片玉米地是叶家建收入的重要来源,原本计划7月初玉米收完后种晚稻,如今玉米没了收成,叶家建愁容满面。

村委会得知情况后,向镇里汇报灾情,迪口镇立即联系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练进旺前往霞庄村,指导群众正确地进行生产自救,力争科学有效降低损失。

“用最快的速度把每一垅沟里的水排干,尽量恢复玉米根系吸收养分的功能;排完水后要注意草荒,及时除草;还要补肥,可以考虑用复合肥,避免脱肥;最后,要密切关注病虫害的发生,及时防治。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损失。”练进旺的这番话给叶家建吃下定心丸。第一年种玉米就遭遇水灾,对于经验不足的他看到专家来了,就看到了新的希望。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