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2021/11/03 星期三< 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看见木麻黄 想起谷文昌

☉陈惠贞

漳州掀起新一轮学习弘扬谷文昌精神热潮游斐渊 摄

“人生一粒种,漫山木麻黄” 游斐渊 摄







编者按



谷文昌同志是中共优秀党员,是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好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十次对谷文昌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称赞谷文昌同志是“实事求是的典范”“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谷文昌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激励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加快富美新漳州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前,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描绘了未来五年发展蓝图,在这开启发展新征程的关键阶段,市委作出《关于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新征程上掀起新一轮学习弘扬谷文昌精神热潮的决定》。本版特转载《看见木麻黄 想起谷文昌》(原载于2018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亲历福建改革开放四十年》,略有改动),以期让读者全面了解谷文昌的精神魅力及时代价值,大力弘扬谷文昌的创业精神,将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的美好蓝图写在漳州大地上。


“富美全靠木麻黄,幸福不忘谷文昌”。

这是在东山谷文昌纪念园,在成片高耸的木麻黄中,一块木牌上镌刻的两句话。

木麻黄是原产于澳大利亚等地的一种树木。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一来自异国他乡的常绿乔木却和一位优秀县委书记的名字、一座岛屿紧密相连。

谷文昌与木麻黄的故事要从“9棵木麻黄”说起。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改变东山岛“微风三寸土,风大石头飞”的恶劣环境,谷文昌带领东山干部群众“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绿化全海岛,建设新东山”。先后试种过十多个树种、几十万株苗木,都未成功,唯一幸存下来的是9棵木麻黄。正是这9棵稚嫩的木麻黄,坚定了大家植树造林、根治风沙的信心。经过苦战,38千米长的海岸线上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固住了沙的侵蚀,挡住了风的横行,使东山岛浓绿起来,成就了今日的生态旅游岛。谷文昌与木麻黄,穿越了历史的天空,构成了一道永久的精神风景。

生命有涯而精神不死。改革开放40年来,这段发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真实感人故事和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谷文昌屡屡被人们提起。习近平总书记先后10次点赞谷文昌精神,福建历任省委书记都不断提及谷文昌精神。在八闽大地,先后掀起了4次学习谷文昌精神的大热潮。在漳州,历届领导“一任接着一任干”,践行谷文昌精神,推动漳州经济社会发展。

2006年,我到闽南日报社工作,在十余年新闻生涯里,我先后多次参与谷文昌精神的宣传报道,采访了许多参与宣传谷文昌精神的同志,也翻阅了不少珍贵史料。我不禁思考,在这瞬息万变的年代,人们为什么对谷文昌念念不忘?下面,让我们循着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足迹,去感悟谷文昌的精神魅力。

搞“四化”建设就需要

这样的好干部

20世纪80年代,福建省委书记项南提倡“大念山海经”,就是要做好山和海的文章,向大山要财富,向海洋要财富。

今日,我们正在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探索“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而在当时的背景条件下,“大念山海经”着眼于恢复发展生产力,与“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十分契合。

与省里相呼应,改革开放初期,漳州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围绕自身特有的农业优势提出来的。作为漳州的“农业大县”漳浦就是其中的践行者之一。

在东南卫视纪录片《项南》等资料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漳浦在闽南乃至福建素有“金漳浦”的美誉,这个“金”字就是它的优势,那就是山海资源比较丰富,当时全县有170多万亩荒山,还有50多万亩浅水海滩尚未开发,由此,漳浦县委一班人决定调整一直延续的“以粮为纲”的生产方针,提出新的“九字方针”,即耕地主攻“粮、油、糖”,山上发展“林、果、竹”,海上发展“鱼、虾、贝”,这得到了项南同志的肯定。刚刚调任福建省委主持工作的项南,第一次下乡调研便选择到漳浦,1981年1月29日,他同省委常委温秀山、漳州地委书记刘秉仁等人乘一辆中巴车来到漳浦、东山等县考察,鼓励当地干部群众“向山进军,向海进军,这样才能较快地发展”。

也就是这趟从漳浦到东山的调研之行,项南第一次听说了谷文昌的事迹。项南、谷文昌,这两位令福建百姓难以忘怀的共产党人站在了时空的交汇点上。

作为漳浦的“邻居”,东山县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打造沿海绿色长城的目标。当时,木麻黄也已须要更新换代。结合“大念山海经”战略,东山对原有木麻黄林进行改造提升,在沿海第一道防线种植木麻黄等防护林,第二道防线种植具有经济效益的果林,之后再开垦农田,兼顾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这与当年谷文昌在东山提出“沙荒绿洲化、农田林网化、大道林荫化、村庄园林化、环岛海堤林墙化、庭院香美化”的目标,是一致的。

东山县委报道组老组长谢汉杰回忆——

当时陪同项南到漳州调研的还有时任福建日报社副总编辑徐明新等。我作为报道组工作人员,也参与采访了此次调研。1月29日,项南到东山,看到海岛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十分高兴。了解谷文昌的事迹后,对谷文昌这位带领人民改天换地的县委书记称赞不已。得知时任龙溪行署副专员的谷文昌因身患癌症而在漳州医院住院时,项南当即决定前往漳州市区,看望谷文昌。

不料,项南临行前突遇大暴雨,以当时的交通条件,出行十分困难。谷文昌的爱人史英萍打来电话,转告项南“老谷的病见好,就明天再来吧!”项南与龙溪地委书记刘秉仁约定,第二天一早就到医院看望。可是,1月30日凌晨,谷文昌病情突然加重,不幸去世。第二天上午,项南一行来到医院,沉痛地向谷文昌遗体告别。

2003年,《福建日报》一篇报道这样描述——

原本,关于闽南之行,项南吩咐不作报道,而此时却突然开了个口子:“项南同志得知谷文昌同志为东山人民造福的事迹,深表敬佩。”接着,报道还引用了项南在向遗体告别时,对谷文昌夫人说的话:“谷文昌同志南下来福建,把自己的精力全部献给东山人民和福建人民,人民是会永远怀念他的。搞‘四化’建设就需要这样有事业心的好干部。” 1981年2月2日,福建日报在头版居左中的位置刊登了一条消息,主标题是《为东山人民造福的谷文昌同志去世》,副标题为“省委领导同志亲切慰问他的家属”。

在福建日报报业集团的档案室里,至今保留着这则报道的底稿。作者是时任福建日报社副总编辑徐明新。在稿纸的空白处,写满了他匆匆给编辑部的留言:“谷文昌这篇新闻,放一版下面。标题是他(项南)定的,不要改动了……这样发表是项南同志的意思。”这些留言并非多余。因为当时,厅局级干部去世,通常也只在第二版发几十个字讣告式的消息。

绿色丰碑 长留人间

20世纪90年代,谷文昌已经走了10年。10年间,漳州乃至福建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关键时期。人们用新的视角和视野来界定、解读谷文昌精神的内涵。

今天,绿色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深得人心。而在20世纪90年代,福建省委书记陈光毅就以“绿色丰碑”来定义谷文昌的精神高度。

饮水不忘掘井人。富裕起来的东山人更加怀念谷文昌。1986年7月,东山县委书记杨琼向前来视察的省委书记陈光毅汇报:“谷书记为东山人民造福,我们准备给他树碑。”陈光毅不假思索地回答:“可以,这样的人物应该给他树碑。”

根据谷文昌“我要和东山的人民、东山的大树永远在一起”的遗愿,谷文昌的家属向省民政厅及东山有关部门提出了申请。东山县委、县政府将墓址选定在赤山林场的一个山岗上。副县长刘冰珊、林业局局长沈马顺代表东山县委、县政府和东山人民,专程赴漳州,迎回了老书记的骨灰。

1987年7月15日,东山县委在赤山林场举行了谷文昌骨灰安放仪式,并在墓前立下纪念碑“谷文昌同志万古长青”。

1990年,东山全县青少年集资,为谷文昌塑像。陈光毅为塑像题词:“绿色丰碑”。这年12月10日,塑像落成仪式在赤山林场举行。3万多名东山群众从四面八方涌来,赤山林场附近的村庄,几乎家家备办水果、香烛前来祭奠……此后,“先祭谷公,后祭祖宗”成为当地老百姓多年的习俗。一股学习谷文昌的热潮在八闽大地上掀起。

1991年2月9日,《闽南日报》发表了吴玉辉的长篇通讯《绿色丰碑》。

1991年前后,福建日报社调集精兵强将,由张红、檀云坤、陈强、陈育进组成采访组,从福建东南端的海岛东山,至西北端的山城宁化,纵横数千里,进行采访。

在东山陪同采访组一起采访的谢汉杰回忆——

我记得采访组是在1991年春节前到东山采访,一共住了40多天,先后走访了24个村,采访100多人次,召开多场座谈会。当时,县委派了一辆吉普车供采访组使用。采访组白天下乡采访,有些村庄交通不便,为了能采访到第一手材料,大家经常步行采访,一走就是一个小时。到了晚上,采访组一头扎进档案馆,看当年的《东山报》和各种讲话材料,为核对事实,采访组翻阅了谷文昌在东山任内整整14年的行政档案。

采访组直到农历十二月廿九才离开东山。当时东山到福州的班车一周只有一班,一走就要十几个小时。当天早晨6点,天气非常冷,海风呼呼地吹。我到车站送别采访组一行,大家穿着大衣还是瑟瑟发抖。那一幕我一直记在脑海里,工作生涯中能遇上这样一次意义重大的采访,值了!

时任东山县宣传部新闻科科长、现任东山县谷文昌精神研究会会长的黄石麟回忆——

1989年年底,县委决定开展向谷文昌同志学习,由我负责起草学习决定。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1990年1月8日,东山县委六届六次全会作出《关于发扬光大东山保卫战精神和谷文昌精神的决定》。决定把谷文昌精神提炼为:团结进取、艰苦创业和无私奉献。

1991年,中共漳州市委在此基础上对谷文昌精神进行了扩充概括,作出《开展向谷文昌同志学习的决定》。

1991年5月4日,中共福建省委发出通知,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和广大干部,向谷文昌同志学习。长篇通讯《共产党人的丰碑》与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向谷文昌同志学习的通知》同日见报。

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开展向谷文昌同志学习的通知》概括为五句话,即“四海为家,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坚定信念;心系群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格;团结进取,务实拼搏,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严于律己,不谋私利,勤政廉洁的优良作风;扎根基层,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

5月16日,省里邀请九地市的11名县委书记、县长来到福州,召开学习谷文昌座谈会。陈光毅在会上做了《我们的事业需要千万个谷文昌》的讲话。

1994年,远在中原、谷文昌的祖籍地河南林县县政府、石板岩乡政府,会同东山县政府共同筹资为他立碑、塑像,还建了纪念亭。

此时,一场向谷文昌同志学习的轰轰烈烈的活动,再次在八闽大地铺开。谷文昌精神,在福建深入人心。

凝聚加快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精神力量

时光之船驶向新的世纪。历经2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谷文昌精神的提炼和挖掘达到了新的高度,学习弘扬谷文昌精神又迎来了新的热潮。

“在2003年前后,各级党委纷纷发文,领导密集调研批示,媒体广泛宣传,学习弘扬谷文昌精神迎来新的高潮。谷文昌精神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丰富和拓展,谷文昌精神也逐步由东山、漳州、福建,传遍神州大地,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学习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东山县谷文昌精神研究会会长黄石麟说起学习弘扬谷文昌精神的一个个历史节点,如数家珍。

2003年1月29日,中共东山县委作出《关于进一步学习弘扬谷文昌精神,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2月16日,中共漳州市委转发该通知,要求全市各地进一步深入开展“弘扬谷文昌精神,加快推进漳州发展”的学习教育活动。2月18日,中共福建省委作出《关于进一步学习弘扬谷文昌精神,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2月20日,新华社全文播发全国党建研究会会长、中组部原部长张全景采写的长篇通讯《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县委书记——谷文昌》,翌日《人民日报》予以全文转载,并配发题为《精神永恒,丰碑长存》的评论员文章,此后中央和地方各级媒体纷纷转载或报道,一股学习谷文昌的热潮开始在全国掀起。在这其中,张全景同志亲自采写反映谷文昌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对于推动谷文昌精神走向全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说起张全景同志采写谷文昌事迹长篇通讯的辛劳过程,曾经陪同其采访的东山县委报道组老组长谢汉杰言语中充满敬佩和感慨,据他回忆——

2002年5月,全国党建研究会会长、中组部原部长张全景赴闽调研。到漳州期间,陪同的省委办公厅负责同志和当地的同志,向他介绍了谷文昌的事迹。张全景回福州后,省里几位老同志来看他,听说他刚去过漳州,又提起了谷文昌。这引起了张全景的重视,急召东山县委书记前来汇报。因回程日期已定,张全景请省委办公厅准备了以往我省宣传谷文昌的一些重要文章以及影视光盘,带回北京。在京认真看了带回的资料后,张全景于当年7月12日专程赴闽,到谷文昌工作过的漳州、东山、三明、宁化进行为期十多天的调研。为了尽快开展工作,张全景从武夷山机场一下飞机,即驱车沿着台风险情尚未完全排除的公路,直奔宁化,历时6个小时,途中仅停下来休息十五分钟。从一上车起,张全景就认真地向有关同志了解谷文昌。调研期间,张全景顶着酷暑,冒着大雨,深入谷文昌生前创建的林带、水库、海堤、盐场,深入东山、宁化的村庄、农舍、渔港,多次召开座谈会,向谷文昌的战友、亲人、身边的工作人员以及东山、宁化的普通群众了解谷文昌的事迹,被调查的人数在100位以上。为了保证事实准确,他还向东山档案馆等单位借阅了大量原始材料,经常加班到下半夜。谷文昌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老部长。他亲自操笔,写出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县委书记——谷文昌》,此文反复征求过福建、河南省委,漳州、三明市委,东山、宁化县委及部分老同志的意见,几易其稿。2003年2月20日,新华社向全国播发《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县委书记——谷文昌》。

根据有关报章刊载,21世纪初以来,中央、省委省政府领导到东山调研,都对谷文昌给予高度评价,并就学习弘扬谷文昌精神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习近平同志多次表示对谷文昌的肯定。2001年7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随同时任省委书记宋德福到东山调研,进一步肯定谷文昌精神,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谷文昌。习近平同志在转任浙江省委书记之后,还先后在不同场合对谷文昌给予高度评价。

在这个时期,在人们全方位学习弘扬谷文昌精神的同时,谷文昌注重改善生态的发展理念开始被发掘和重新认识,并逐渐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当时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谷文昌注重生态的发展理念、赤诚为民的公仆情怀,暗合了当时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对漳州发挥既有生态优势,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起到了良好促进作用。”长期从事谷文昌精神研究工作的中共漳州市委党校教授王崇文表示。

老典型彰显新的时代价值

从历史的风雨中走来,在时代的潮流中前行,谷文昌精神始终契合着时代价值、历久弥新。

党的十八以来,党中央先后在党内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教育活动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

在这过程中,谷文昌被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为“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干部的典范。

2015年3月,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亲自带队,深入东山岛采访谷文昌同志的先进事迹,高规格地报道一位县委书记。

4月7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文《三十四年后的追寻——“四有”书记谷文昌》,并配发评论员文章《闻鼙鼓而思良将》,宣传一位已经去世34年的县委书记谷文昌;当日第四版还整版发文《人生一粒种 漫山木麻黄——谷文昌的生前事身后名》,详细介绍谷文昌的事迹。此后4月8日第四版报道《网友热议“四有”书记谷文昌》,并围绕“谷文昌给干部留下什么”这一主题陆续发表4篇评论。

2015年6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的刘云山同志专程到东山调研。他到东山县谷文昌纪念园,仔细了解谷文昌带领群众苦干实干把荒岛变绿洲的感人事迹,并主持召开座谈会,交流学习谷文昌精神的感悟体会。

201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赵乐际在福建省调研时,专门到东山县谷文昌纪念馆参观,要求纪检监察干部向先进典型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忠诚履职、为民奉献。

“北有焦裕禄,南有谷文昌”。被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为“在老百姓心中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的谷文昌,再一次被人们传颂,一个并不被大众熟悉的树种木麻黄又一次被提及、被铭记,再一次彰显新的时代价值。

学习宣传的热潮,依旧从谷文昌精神的发源地席卷而开。

2014年2月24日,中共漳州市委发出《关于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弘扬谷文昌精神的决定》。决定明确提出,各级党组织要把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弘扬谷文昌精神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并首次把重视生态、保护环境概括成为谷文昌精神的重要一点。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之际,2016年6月22日,谷文昌雕像在被誉为党员干部“红色摇篮”之称的中央党校落成。这是继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和焦裕禄之后,中央党校落成的又一尊“红色雕像”。

闽南日报社记者林堃全程参与塑像落成的采访报道,据他回忆——

记者只有内心深处产生共鸣,才能更好地投入新闻采访中。6月21日,为了做好雕塑落成的新闻报道,我和报社摄影记者游斐渊提前一天来到中央党校。抵达当天下午,我们和谷文昌之子谷豫东就前往瞻仰即将揭幕的谷文昌雕塑,并一起参观了其他的“红色雕塑”。在谷文昌和焦裕禄的雕塑前,我们仰望许久。过去常听说“北有焦裕禄,南有谷文昌”,但作为一位年轻记者,我还是很难将一南一北这两位时代的风云人物联系在一起。直到来到中央党校,来到共产党人的“红色摇篮”,来到他们的塑像前,注视着他们坚毅的目光,我才发觉内心的震撼变得十分具体真切。

6月22日雕塑落成,还举行了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吴玉辉撰写的报告文学《谷文昌》出版座谈会。完成采访任务后,趁着夕阳,我又到谷文昌雕塑下走一走。当我绕到雕塑后面时,一行字“东山人民捐赠”触动了我。当年东山谷文昌雕塑建设时,10万东山老百姓自发捐款多达120万元。此情此景,让我真正理解了“谁把人民扛在肩上,人民就把谁装进心里”。

近年来,人们用一种更深沉而久远的方式来纪念谷文昌,来弘扬谷文昌精神,努力让这一红色种子在更多的人心中生根发芽。

2016年,谷文昌干部学院开始建设。2018年,漳州市委提出要把谷文昌干部学院打造成为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党性修养锻炼,学习弘扬谷文昌精神,学习新科技新知识新技能的教育培训品牌基地。2018年8月,谷文昌干部学院一期工程基本完成,迎来第一批学员。

开启新征程、担当新使命。2021年10月,市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闭幕,在开局起步的关键阶段,市委书记张国旺、市长王进足带领新一届市委班子集体到东山县,将谷文昌纪念园作为研学首站,将谷文昌事迹作为班子首学,将谷文昌精神作为履职首倡,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谷文昌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从谷文昌同志的崇高品质和精神风范中,汲取奋进力量,坚守入党初心。随即,《中共漳州市委关于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在新征程上掀起新一轮学习弘扬谷文昌精神热潮的决定》发出,动员号召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对标学习和大力弘扬谷文昌同志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坚韧不拔的斗争意志、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大公无私的革命家风,全力以赴推动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落细落实,努力将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的美好蓝图写在漳州大地上。在新的历史起点,谷文昌精神又一次指引着漳州人民,迈向更高目标。

“人生一粒种,漫山木麻黄。”当年谷文昌和东山干部群众一起种下的9棵木麻黄,在东山白埕村的沙丘上已经站立了半个多世纪,而今都长成了参天大树,在广袤的大地紧紧扎下根来,并用新叶显示强有力的生命力,那透出坚韧和刚劲的树身则直入云天,不断在那蔚蓝深处延伸生长。一切仿佛谷文昌的身影在大地行走,谷文昌的形象在空中升华,谷文昌的精神在人间传扬。

(作者系漳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闽南日报社社长)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