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8月24日,艳阳高照,微风吹过,明溪县盖洋镇温庄村广阔的农田里,绿油油的稻浪随风摇曳,美不胜收。

“我种了50亩‘宜优嘉7’‘两优嘉红’‘紫两优737’等优质稻,种子提供、产品收购都由柳里河公司负责。1公斤谷子按3元到4.4元收购。我留了2500多公斤自家吃,去年卖稻谷增加了6万多元收入。”村民吕家林在农田里,边查看水稻长势,边跟记者算着“经济账”。

良法育良种

吕家林口中的福建柳里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是2016年由盖洋镇引进的农业公司。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购销模式,从事优质稻种植、加工销售,是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

“我之前在其他地方种水稻。后来了解到,温庄村土地平旷、土壤肥沃,富含硒锌及珍贵的草炭土资源,曾经出过贡米,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和基础。于是,决定在这里发展优质稻产业。”柳里河公司副总经理刘振宁说。

刘振宁介绍:“当年,我们发现温庄大米因品种杂乱,影响了大米品质,就向农户主推‘宜优嘉7’等优质稻。”

“宜优嘉7”是福建省连江县青芝农业科技研究中心主任陈丹,联合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共同选育的,国标一级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通过了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9年获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籼稻)金奖,是全省不多的获得国家级金奖的杂交水稻品种。

“我以泰国茉莉香米为籼稻对照品种,科学对比研究过泰国米的外观、适口性等特征。从100多个品种中精选出‘宜优嘉7’,在福州、沙县等区域试种,品质稳定,亩产超千斤。”说到优质稻,陈丹如数家珍。

好品质带来好收益。优质稻平均亩产600公斤,较常规稻增产100公斤,收购均价每百斤155元,每百斤比国家中晚稻最低收购价高出28元。去年,温庄村获得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万元,是2015年的1.6倍。

2016年温庄村种植优质稻300余亩,2017年种600余亩……如今,柳里河公司在温庄村优质稻种植面积达2500余亩,在盖洋镇内形成万亩种植规模。

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达成合作,建立267亩温庄贡米核心产能区示范片。引进陈丹教授“深水渔稻共生”栽培技术,发展有机稻田循环经济……明溪县种植技术革新的发展势头愈加强劲。

赋能新贡米

除了良种良法的加成,科技力量也在水稻农业中大显身手。

记者走进明溪县盖洋镇温庄村粮食烘干和加工中心,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

“以前,粮农大多是用人工晒粮,需要较大场地,无法一次性把粮食晾晒好。要是遇上阳光不足和下雨天,稻谷容易干湿不均出现坏粮烂粮现象,价格就会受到很大影响,有时1公斤谷子只能卖两三元钱。”温庄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吴春生说。

针对这个问题,盖洋镇投入570万元,建成3条烘干线,每日可烘干90吨粮食,实实在在地解决粮食的晾晒难题,保证水稻产后晾晒品质。

清杂、垄谷、开糙、多机轻碾、两抛四选、真空包装……柳里河公司投资350万元,建成日产100吨稻谷精米加工生产线,已累计加工5300吨精米,延伸水稻产业链。

 科技捕获商机。在明溪归化红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现场,生产主管林忠祥正给福建省莆田栢祥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启生介绍米粉制作工艺。

“我之前尝试过很多品种的红米,但制作出的米粉都不满意。听说这里制作的米粉色度好、味道佳,我一大早就从莆田赶过来学习、谈合作。”黄启生说。

归化红食品公司于今年3月投产,引进了国内先进技术设备,建成米粉、面条、红薯粉等自动化生产线4条。所用原料均采购于明溪县,都是订单种植的米粉专用稻、淮山、南瓜、香芋、土豆等富含硒锌、优质地道的农产品。

“虽然我们公司今年3月才投产,但很快打开了销路,短短半年时间,我们的产品已获得市场的认可。现在,主要供应商业超市以及小吃外卖行业,米粉月销120吨以上。”林忠祥笑着说。

优质稻为纸,科技为墨。眼下,重塑“温庄贡米”品牌的蓝图正徐徐展开。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