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乡村兴国家兴,百姓富国家富。“十三五”以来,闽清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农村改革持续深化,人居环境大幅改善,人民福祉持续增进,迈出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
“十三五”期间,我县紧紧围绕省定农产品主产区定位,以加快构建“633N”特色农业体系为抓手,多措并举做好“农业+”文章,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重点打造“万亩水稻、万亩橄榄、万亩油茶、万亩芋头、万亩茶叶、万亩柑橘”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培育禽蛋、橄榄、粉干“三大产业园”和三农服务超市、橄榄交易中心、苗木花卉交易中心“三大中心”,全面推进“小而优、小而美、小而特、小而精、小而高”的“五小”特色农业项目。
截止2020年11月底,全县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证书38个、绿色食品证书13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3个。培育了一大批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全县共有农民合作社461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15家、市级示范社30家。家庭农场297家,其中省级示范场9家、市级示范场12家。农业龙头企业75家,其中省级11家、市级20家。其中,福建杉村集团在我县打造全国最大的禽蛋生产基地,下属同一牧业、梅林牧业2家禽蛋企业存栏蛋鸡160万羽,可向市场日供应约70吨鲜鸡蛋。闽清橄榄以21.56亿的价值获评“全国最具影响力农产品品牌”,距今300多年的橄榄母树荣获“福建橄榄王”称号。梅溪镇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等荣誉称号。
农民增收 农业增效 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眼下,再生稻第二季进入收割季。在白中镇白汀村,再生稻种植大户张永云正驾驶着收割机在田里收割他最后几片再生稻田。张永云告诉记者,他种植水稻十几年了,为了增产增收,2015年,他通过与县农技站合作,试验种植甬优2640再生稻品种后,产量从原先的550公斤每亩,增长到现在的每亩750公斤左右。
▲喜收割 王大铿 摄
十三五以来,全县粮食生产持续向好,每年都建设2—5个高产示范区,不断提升我县粮食优质化和单产。畜禽、水产养殖业平稳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持续推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2016至2019年,一产增加值从27.7亿元增加到34.61亿元,比增24.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68元增加至16101元,比增32%。2020年预计我县可实现一产增加值36.2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1.7万多元。
此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县持续实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行动,通过推行“187”帮扶模式,按照“一村一策”,梳理落实村集体增收项目340个。2018年全县75个“空壳村”如期摘帽。2019年全县271个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高于5万元,提前完成全面消除薄弱村任务。2020年,271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已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65个村达到20万元以上。
漫步闽清乡村,目之所及风光如画,道路宽敞整洁,两侧树木林立,路边垃圾桶摆放整齐,甚至有的村因为靓丽的3D立体墙绘,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这两年前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次,我们村在上级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又新增了一些‘网红打卡点’,通过把一些农事元素3D彩绘上墙,给古厝注入新的活力,这也吸引了不少游客来这里打卡拍照。现在前峰村的知名度高了一些,一些游客还要求我们要有民宿、农家乐,他们想在这边多住几天,这给我们村民带来了很多增收新门路。”前峰村党支部书记黄勤霜说。家住金沙墘面村的林女士对这几年村里环境变化也是赞不绝口,“以前村里垃圾落地没人清扫,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一到夏天,蚊子、苍蝇到处飞,现在通过整治,环境变好了,我们住起来心情也舒畅了不少”。
留住乡村里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打造小河流水潺潺、群山葱茏翠绿、道路村庄整洁的良好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
▲画中画 杨立斌 摄
自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以来,闽清县以攻坚之勇、绣花之功不断提高乡村颜值,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加大资金投入,以“一革命五行动”为重点,开展“六清”专项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幸福家园工程、静态交通综合整治、城乡环卫、供水、公交“三大一体化”等多项行动,从点到面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塔庄镇坪街村
全县“六清”整治深入推进。通过以“六清”(搭清楚、摆清楚、围清楚、清清楚、扫清楚、拆清楚)为抓手,清理各类垃圾2.35万吨,拆除乱搭盖21.9万平方米,清理沟渠河道1588公里,推动田园、河岸、道路、山川全面整治。“六清”专项行动入选学习强国平台,得到新华网、东南网、福州日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该做法得到了主题教育省委巡回指导组和上级领导的高度认可。垃圾治理能力提升。“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得以健全,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各地按照“六无”“五净”标准对村庄进行日常清扫保洁。污水治理成效初显。全县16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实施了全县城乡污水处理设施运维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城乡污水处理设施运维进入第三方运营模式。厕所革命强力推进。全县完成181座公厕新建和改造任务,无害化户厕普及率达98.29%。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县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3%,规模养殖场设施配套率达10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3%,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85%。
▲整治后的坂东镇街道秩序井然
不仅乡村颜值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也在为人居环境改善添砖加瓦。2019年12月以来,闽清县以营造路通车畅、和谐有序的道路交通环境为抓手,开展静态交通综合整治试点,积极构建“1+1+N”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治理格局。目前,全县已有15个乡镇完成静态交通整治,交通秩序显著改善,文明交通意识深入人心,居民获得感持续增强。静态交通治理得到福州日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在《八闽快讯》《闽都通讯》上刊载,并得到省长王宁的批示肯定。
既要村庄整洁的“面子”,又要精准脱贫的“里子”。2020年是中国“十三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经过这五年的攻坚奋战,我县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积累了独具特色的扶贫经验。首创“家”字工作法助力精准扶贫,该项工作法已入选全国精准脱贫示范案例。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内生动力,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加强脱贫户劳动技能培训,推行“一村一品”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乡村旅游开发带动、电商扶贫等四种模式,推动“输血”向“造血”转变。目前各乡镇还通过开展特色生态种养、向各企业行业介绍劳务等方式,让贫困户实现可持续创收。
▲伴岭村的柚子果实累累 蒋祖德 摄
据统计,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03户2635人,2016年实现脱贫711户2321人,2017年实现脱贫92户314人(含自然死亡5人),至2017年底在现行脱贫标准下已全部脱贫。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43个,2017年底已全部摘帽退出;市定贫困县2019年2月实现摘帽。
“脱贫摘帽”并不代表工作的结束,而是另外一个新的开始。五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牢记“功成不必在我”,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十三五”收官在即,“十四五”蓝图即将展开。“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扎实做好‘三农’各项工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农村产业兴旺。着力激发内生动力,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让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陈敏健表示。(记者 毛淑文)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