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让特困老人过上小康生活


“在这,被照顾得很好,伙食也好,比在老家还好,生活很满意”。昨日,涵江区新县镇外坑村一名姓蔡的特困老人说,现在的生活,就像蜜一样。原来,老人年轻时患有类风湿引起手脚变形,生活不能自理,父母去世后,他经常是有了上顿没下顿。今年9月,他入住涵江区梧塘镇幸福疗养院,享受当地政府集中供养,生活质量明显上升,过上小康生活。

近年来,我市积极解决不能自理特困供养对象“入住难”问题。通过盘活资源,改善特困对象生活条件。实施特困供养机构提升改造,投入3000多万元建设或修缮一批敬老院,通过无偿提供服务场所、发放床位运营补贴等方式,鼓励民间资本介入运营,推动公办供养服务机构转型升级。盘活养老服务机构闲置床位,各县区(管委会)民政干部主动对接养老服务机构和特困供养对象,鼓励和引导生活不能自理特困对象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供养,盘活养老服务机构闲置床位,为特困对象提供更优质、更专业服务。加强全市床位资源统筹,提前开展供需调查、意愿征询,实现各县区(管委会)间床位资源共享,协调解决特困对象跨区域集中供养30多例。

通过政企联动,引导特困对象集中供养。全面签订供养协议,全市分散供养特困对象2800多名已全部签订委托照料协议,委托近亲属提供特困对象日常看护、生病照料、住院陪护等。全市集中供养特困对象600多名已全部签订集中供养协议,委托专业机构提供吃、穿、住、医、葬等服务。针对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供养对象和部分独居特困供养对象,组织特困供养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上门宣传政策,分析利弊,转变传统家庭供养思想,采取短期免费试住和无偿提供服务相结合等方式,吸引他们集中供养,提高其生活幸福指数。

涵江区梧塘镇幸福疗养院院长陈章粦说,能自理和半自理的特困供养对象,养老机构每月给每人200元零花钱;不能自理的特困供养对象,每月每人有300元零花钱。为他们提供一日四餐,早中晚和下午、点心,照料好特困供养对象的生活起居,确保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美好幸福。

截至今年10月,我市共发放特困供养金4420万元,惠及特困供养对象3800多人次,新增生活不能自理特困对象集中供养350多人,供养率由年初的9%提高到37%,增幅居全省首位。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