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在中国著名侨乡福建泉州,“番客楼”作为承载当地华侨的特别存在,几乎遍布泉州每一个县(市、区)乃至乡镇、街道。素有“十户八九侨”之称的龙苍村,位于泉州台商投资区东园镇,面积不大的村子里坐落着30多幢“番客楼”,静静地展示龙苍村华侨们的美丽乡愁。


而当这美丽乡愁与红色党建相遇

会出现什么不一样的火花



近年来,龙苍村党总支部以“盘活历史建筑,留住乡愁记忆”为主线,依托独具风格的闽南古厝“番客楼”,全力打造“龙苍村党建文化走廊”项目,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走出一条农村党建内涵式发展的特色道路。


在番客楼增设“红色楼长”,即以楼长为核心,以党建资源、群众需求、村集体经济“三项清单”为抓手,开展“美丽乡村解乡愁”。


楼长牌


楼长负责“番客楼”日常管理,与在外的侨亲互动、帮在村里的侨眷代办便民服务等。通过将“红色楼长”融入基层治理的网格,解决“番客楼”的管理和运行仅凭政府“买单”、仅靠少数“两委”干部“包办”的难题。

每月逢4日、14日、24日,龙苍村街巷长议事厅作为邻里议事的“主会场”,通过“群众说事、街巷长议事、服务队办事、民主评事”机制,进一步畅通群众民主议事渠道,让党员干部进“街巷”听民意,把工作做在“厝边头尾”,把矛盾化解在“街头巷尾”。


打造 “侨乡园”、“我的龙苍小学”、 “侨音园”、“初心广场”等集参观、学习、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党建文化走廊,将30多栋“番客楼”串连成片,不断丰富红色文化供给,注重融合地方民俗、建筑元素、华侨爱国爱乡故事,深耕红色土壤。


此外,龙苍村重点修缮一幢上世纪60年代“番客楼”,打造成全区首家乡愁记忆馆。




部分项目改造前后对比

“家风家训园”改造前后



“初心广场”改造前后


“我的龙苍小学”改造前后


“红色语录墙”改造前后


“铭心园”改造前后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