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全国农村致富带头人缪带弟:“把从前的苦涩转化成现在的甘甜”
今年是我回乡创业的第八个年头。看着晚春初夏,沃野斑斓,生态农业园花果飘香,长势喜人,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愉悦。
回乡创业的想法源于我的生活经历,这颗种子在我心里埋了很久,终于亲手种下,生根发芽。
缪带弟给猕猴桃果树授粉
“缪氏家中六姐弟,全靠父亲卖手艺。”在我前面有四个姐姐,村里人都习惯称呼我们为“五朵金花”。因为地处山区,长辈们都盼着家里有个男丁能带领家族发家致富,所以我的名字便是这么被“喊”出来的,也寄托了他们的美好希冀——缪带弟,我带着弟弟来了。那时候家里连基本温饱都成问题,有上顿没下顿,一包榨菜得省着吃两天,姐弟们轮流穿着别人家不要的衣服……在这样的条件下,父亲还是靠着不懈努力,拉着我们六姐弟上了学堂。
“咱们穷归穷,但是一定不能没志气,要自立自强,靠自己的双手创造未来。”在我们入学前一晚,父亲总是会不厌其烦地交代一句。这样质朴的话,让我们在之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都十分受用。
际头村旺兴农场
2009年,家里条件渐渐转好,正经营着一家生猪养殖场,但是由于技术落后,资金有限,养殖场的规模始终很小,收益也仅够满足一家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一次偶然的机会,一条使我震撼又给我启迪的新闻闯入我的眼里——《北大学子当猪倌:“回乡养猪成就了我的事业”》,我意识到,学好专业知识,为养殖场补上技术缺口是我唯一能做的。于是我暗下决心,报考了福建农林大学畜牧兽医专业。
在校期间,我一方面通过努力地汲取专业知识,扩展自己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长期坚持去养殖场实习,以提高自己的实操水平。2012年,我顺利从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婉拒实习单位高薪聘用后,我怀揣着知识技术和梦想回到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
“五姐妹”基地的生猪养殖场
刚开始帮忙管理养殖场的时候,建猪栏、扛饲料、扫猪舍、人工配种这些活全都被我一个人揽了下来。虽然在创业初期吃了很多苦,但我们“五姐妹”的创业之路也逐步走上了正轨。
几年光景,养殖场在我们的规划管理下,生猪养殖规模从刚开始的12头逐渐发展到4400多头,经济效益有了质的提升。但养殖规模扩大的同时,我们也感觉到了吃力,场里时常出现30多头母猪“排队”产仔的情况,我们一家子全当“产婆”也忙不过来。一时间,招工成了迫在眉睫的难题。
当我向乡政府提出企业发展用人问题时,分管领导惊喜地对我说道:“你们企业需要用人,际头村众多贫困户渴望脱贫致富,就是缺少个就业机会,可以在大学生创业园吸纳帮助一批,这样你们各取所需。组织相信你们有这个能力为他们提供帮助!”
柘荣县城郊乡际头村大学生创业园里的荷花池
至此,际头村1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成为我们“五姐妹”养殖基地建设中的一员。我们一起在土地上挥洒汗水,浇灌希望。在工资上,我们尽最大可能增加他们的收入,对于年富力强的,我们实行“日工资+绩效制”,年均收入4、5万元;对于年龄较大、劳力能力较弱的,负责轻体力活,月薪也有1500元左右。仅2017年,在我们这儿务工的乡亲们领走的工资就达到了110万元。
坦白讲,当初为乡亲们提供就业岗位,让他们有个稳定的收入,只是本着自己对家乡的喜爱,弥补穷苦童年的缺憾。但在陆续帮助村里12户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接过“福建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层最美农民”奖状的那一刻,作为所有获奖人员里年纪最小、资历最浅的我有了一份深深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这份荣誉是对我的一种认可,激励着我守着初心,在这段有意义的旅途上越走越远。
柘荣县城郊乡际头村大学生创业园一隅
我们帮扶的成效被乡亲们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下一步如何继续扩大和巩固成果,能够更多、更好地帮助乡亲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成了我反复思考的事儿。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稳定脱贫的关键还是要加快完成从依赖“输血”到自我“造血”的转变。我开始计划向政府申请基地扩建项目,对邻村的荒山进行开发,打造出一个生态“花果山”,为乡亲们提供自主生产发展的平台。
城郊乡党委、政府了解到我的构想后,决定结合柘荣县村企合作模式,以产业扶贫长效造血,积极推动帮扶项目落地生根。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2000多亩的土地流转到位,8500万元建设发展资金也很快落实。
葡萄喜获丰收
“花果山”扶贫平台基本建设完成,2017年底,“五姐妹”公司全力推进帮扶项目。新项目依托“务工为主,土地入股、承包果园、扶持养殖为辅”模式,充分提高调动村民的生产主动性和积极性。除了吸纳务工,我们每年额外购入300余株百香果、猕猴桃等果树种苗免费提供给群众,并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在果园采摘季,销售渠道也为种植户全面开放,我们按照市场价回购优质水果,让他们种得起、卖得出、卖得好,真正消除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缪带弟为农户提供种植技术指导
几年光阴如白驹过隙,际头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们大都顺利搭上了致富的快车。在创业园务工的众多村农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张兴堂一家。张兴堂是际头村的“外来女婿”,其妻和大儿子患有精神疾病,小女儿尚在幼儿园,经济来源单一,生活入不敷出。看着他们一家的境遇,我总会勾起自己的童年回忆,我真心希望在这片生我养我的地方,每个人都能过上属于自己的好日子!
2016年,张兴堂两口子成为我们基地里的长工,每个月8000元的工资保证了一家子的基本生活开支,免费提供的住房也减轻了他们不少经济支出。通过将近3年的勤恳劳作和不懈努力,张兴堂一户的年收入达到近10万元,还用存款做起了小生意,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柘荣县城郊乡际头村大学生创业园生猪养殖场致富思源,我一路成长。当前国家的政策红利不仅让广大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得到提升,也彻底改变了长辈们的老旧思想,在他们的关注和呵护下,我跟姐姐、弟弟们一起奋斗,把从前的苦涩转化成现在的甘甜。从养殖场到“花果山”,我身上发生蜕变的不仅仅局限在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更宝贵的是我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快乐,发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我很庆幸自己做了回乡创业的选择,因为一个人的富裕远远没有一群人的富裕来得更有成就感,更让人觉得幸福。
缪带弟2017年获评福建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层最美农民,2018年获评福建省三八红旗手、全国农村创业创新第二批优秀带头人、福建省“十大最具潜力青年创业新人”,2019年获评第十一届“全国农村致富带头人”,2020年获评福建省“农村创新创业明星”。
口述:缪带弟(宁德市五姐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整理:林志欣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