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东南网龙岩12月11日讯 据闽西新闻网报道 “多亏了镇里的激励性扶贫政策,让我过上了好日子,住上了新房子……”10日,说起近几年生活的变化,陈仁坤感慨万千。

陈仁坤是漳平市象湖镇灶头村的贫困户。原来在家种田的他没什么收入,两个孩子读书,大女儿治病花费了十多万元,欠下了8万元债务,日子过得非常艰难。象湖镇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将他家列为国标贫困户。2016年,镇里帮助他在灶头村建了一幢100平方米的砖房,安排他从事公益性岗位河道专管员,月薪1570元,鼓励他发展激励性扶贫项目,每年种植香菇2.5万棒,并帮他争取了贴息小额信贷。

这样,他一年收入七八万元,前年已还清所有欠款。今年,他儿子毕业后到养虾场上班,女儿成为乡村振兴村级后备人才,一家子的年收入十多万元,日子越过越好。

象湖镇共13个行政村,其中杨美、下德安、灶头村被列为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6户554人。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镇全力推进产业扶贫,采取“党建引领、政府搭台、经营主体补台、贫困户唱戏”方式,大力实施激励性扶贫项目,策划一些如养羊、养鸭、种香菇、种辣椒等种养项目,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户都有一两项激励性扶贫增收项目,向贫困户发放贴息小额贷款,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增强贫困户创业信心,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同时,实施“经营主体”带动帮扶举措,动员该镇的蔬菜经销商、香菇收购商、养虾场等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通过务工、技术指导、农产品销售等方式,促进贫困户脱贫增收。

在下德安村,依托当地的气候优势,实施辣椒种植项目。筛选有劳动力、有意向发展种植业的贫困户,参与辣椒种植。辣椒种苗、肥料由政府统一补贴,扶贫办向上级申请辣椒种植启动资金,邀请辣椒种植专家对贫困农户进行专业技术指导,提高贫困户种植技术,保质保量增加收益。今年70岁的贫困户邓光炳已经种了五年辣椒,年增收1万多元。

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让贫困户能稳定脱贫,象湖镇注重分类施策和公益性岗位开发相结合,加大产业扶贫力度,今年新增6个公益性岗位全部用于贫困人口就业,每人每月增加收入1570元。灶头村贫困户陈炳桂带着一个上小学的孩子,也获得公益性岗位,是村里的保洁员,月薪1570元。他平时还点打零工,如帮人砍毛竹,月收入约2000元。镇里实施激励性扶贫项目后,他选择养鸭项目,一年两批各250只,获得政府种苗补贴7500元,年增收约5万元,另外他还参与了养羊项目,因为在山上放养的羊肉质好,许多客户打电话来预订,年增收约5万元。对于脱贫致富奔小康,他也信心十足。

同时,象湖镇根据漳平市脱贫攻坚指挥部的“五化”总攻行动方案的部署,统筹安排专项资金,在全镇贫困户需实施“收入稳定化、生活要素化、环境整洁化、饮水安全化、道路顺畅化 ”提升工程。在陈仁坤的新房子前记者看到,这里新铺了一条长50米、宽1米、厚5厘米的水泥路,与村道相连,出行不再走泥泞的泥土路,这就是“道路顺畅化”的成果,这些细化的工程大大提升了困难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