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福鼎市把茶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柱产业,着力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有效带动乡村产业振兴和百姓增收致富——

白茶飘香 产业惠民


  俯瞰福鼎大地,滚滚绿浪随山蜿蜒,垄垄茶园如树似林。深入乡间田野,清冽淳厚的茶香欣然而来,茶农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

  在福鼎产业版图中,茶叶地位举足轻重:全市60多万人口中约有38万人涉茶,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10万余个,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超过一半来自茶叶,涉茶乡村逐渐繁荣兴旺。

  近年来,福鼎市把茶产业作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产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柱产业,多措并举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有效带动乡村产业振兴和百姓增收致富。

  村企共建脱贫增收动力足

  白毫银针,凤凰牡丹,畲村贡眉……走进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的“畲家白茶馆”,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畲村白茶产品。从摆脱贫困系列,到采茶剪纸系列,再到邮票小砖系列,一批批富有特色的茶品包装,更是将赤溪嬗变图景跃然纸上。

  2017年初,赤溪村以村基础设施投入为资本与六妙茶业等企业进行合作,建设畲村白茶体验馆,创建畲村白茶品牌。其中,村集体占股20%,六妙每销售一块白茶饼,再向其捐赠1元爱心扶贫基金,每年为赤溪村增加村财收入29.1万元。

  “输血”不如“造血”。“我们希望能切实把茶产业发展与赤溪村脱贫致富工作结合起来,逐步实现以产业促进精准脱贫,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多元经营促增收的发展格局,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为‘兴茶惠民’探索出一条崭新的精准扶贫路。”六妙白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庄长强说。

  2019年7月,六妙白茶股份有限公司与磻溪镇政府、赤溪村委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书,投资建设福建赤溪畲村白茶产业园项目,进一步发展赤溪村特色产业经济。2019年11月,在首届福鼎白茶科技创新论坛暨第二届“中国白茶窖”封藏大典上,优选6缸福鼎白茶拍卖出70.6万元,全部捐赠给福鼎市赤溪村、柏柳村以及大坪村用于茶园改造项目,提升茶叶品质,助推乡村振兴。

  引企入村,扶贫劲足。近年来,位于太姥山西南麓的太姥山镇方家山村,通过村企共建等方式,引进福建天湖茶业有限公司、福建白茶山茶叶有限公司,成立“方家山畲寨生态白茶合作联社”,做大做强白茶产业,打响“方家山”白茶品牌。目前,全村拥有茶园面积2300多亩,涉茶人口达90%以上,以“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名义投入福建天湖茶业有限公司,全年可获得村集体收入13.2万元。

  去年,福鼎市茶叶总产量2.92万吨,其中白茶产量2.33万吨,涉茶总产值106.5亿元。其中,通过集体茶园茶厂出租、入股茶企业等方式,90个村的村集体增收387万元,实现了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历久弥新点燃发展“新引擎”

  深秋时节,福鼎市点头镇柏柳村依旧茶香四溢。山上,茶农们正给茶树除草、施肥、修剪,以勤劳的双手演奏出一曲曲致富乐章;村内,新兴的中街上涌现10多家茶叶直营店,吸引着一批批茶商茶客慕名而至……古村因茶振兴。

  据《中国茶树品种志》记载,福鼎大白茶原产地是福鼎市点头柏柳村,已有100多年的栽培史。明清时,柏柳村家家户户以茶为生,茶业更是推动形成了商贸繁荣的街市——“柏柳街”,商贸流通繁荣一时,堪称福鼎的“茶马古道”。因此,柏柳村又被誉为“中国白茶第一村”。

  近年来,随着茶产业持续升温,福鼎白茶成了村里人创业的热门选项。目前,全村1910多人,几乎都从事涉茶行业,涌现出一个200多人的创业群体,占总人口1/10以上。村民在全国各地经营茶叶近300人,在村里创办茶企14家,其中有2家福鼎市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家庭农场。

  “柏柳村成为一片创业热土,大家正为柏柳村百年茶产业的复兴助力。”柏柳村党支部书记方振爱说。

  一片叶子,撬动一个产业。曾经的大坪村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是福鼎市扶贫重点村。近年来,凭借着“好山好水种好茶”的自然优势,大坪村不断壮大茶叶产业,重新焕发生机。如今,全村532户2030人口,发展茶园3300多亩,拥有全镇面积最大的茶园。2019年,该村村财收入达29.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075元。

  与此同时,大坪村借助点头镇建设茶乡党建示范带的契机,联合举州、翁溪、柏柳等产茶重点村,大力推进福鼎白茶产业发展的辐射效应,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生态有机茶园基地、茶旅项目、乡村旅游开发等产业,逐步实现以产业促进精准脱贫,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多元经营促增收的发展格局。休闲广场、文化礼堂、停车场、自然村道路硬化等公共设施建设紧随而至,铺就出一幅宜居宜业的乡村新面貌。   

□ 王婷婷   

(刊发在闽东日报2020年11月8日第1版)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