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昨日是重阳节,也是我国第8个法定“老年节”。厦门市民政局为广大老年市民送上一份“重阳大礼”——厦门市养老服务体系全面开启普惠模式,每千名户籍老年人拥有41张养老床位,提前完成全国、全省“十三五”规划35-40张的任务目标。
不仅如此,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和腾讯新闻原子智库近日联合发布的《2020年中国城市养老产业营商环境评价指数研究报告》中,厦门政务服务排名第5,经济发展水平排名第7,总排名第8。此前,厦门还曾在“中国养老城市排行榜50强”中名列榜首。
择一城终老,我选厦门——近年来,我市全力推进“爱心厦门”建设,“爱心敬老”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市民政局全力以赴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努力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切实提升全市老年人及其家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爱心厦门”建设注入强大动力、提供坚实保障。
全覆盖
完善基本民生保障
让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走进集美区爱欣老年公寓,宽敞的庭院里,几位老人坐在轮椅上,晒太阳、聊天。今年90岁高龄的退休老党员郑德发,几十年前刚退休就成了集美区有名的“养老事业发展义工”。正是在他的努力推动下,2006年,爱欣老年公寓建成,成为集美区第一座老年公寓,能容纳150名老人居住养老。2017年7月,郑老自己也搬到这里。
说起爱欣老年公寓,郑老如数家珍:“这里是参照三星级酒店的标准建造的,每个房间都有20平方米以上。虽然硬件标准高,但收费却一点也不高。这里床位价格一直维持在每月3500元至6000元。本地70周岁以上的介助、介护老人入住,每天还可享受34元床位费用纳入医保结算,重度残疾老人每月还有800元补贴。”
90岁高龄,却把每一个数字都记得这么清楚,见记者一脸惊讶,郑老颇为得意:“我不仅记得这些,我还很关注养老事业现在的发展,每天都看厦门日报。”郑老告诉记者,报纸上总有一些让他感到高兴的消息,养老事业越来越受重视,政府财政预算支持力度加大,老人及其家庭的负担减轻了。
据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6月,我市出台《厦门市推进养老服务发展(2020—2022年)行动方案》。同时,我市加快编制了《2020—2035年养老专项规划》,根据专项规划的总体目标,至2035年,我市将高标准实现“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通过未来15年努力,我市将构建起90%的老年人实现居家养老,6%的老年人实现社区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设施的总体格局,不仅要让老人们住得上,还要住得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智慧化
养老服务市场化信息化
厦门进入“智慧养老”时代
围绕“智慧养老”目标,市民政局创新养老管理和服务模式,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市场化信息化。市民政局推出“12349”服务热线,设立厦门市市民养老服务平台,覆盖全市6个区、38个街道(镇)、600多个养老从业主体用户、46万多常住老年人对象,推动解决“大城养老”难题。
“12349”服务热线可谓是老年人的“守护神”,居家养老遇到什么困难,甚至是紧急情况,都可以通过12349一键呼救,数分钟后就会有社区及120急救人员赶到老人家中。
此外,全市各社区街道还分布居家养老服务站,实现线下联动。除了血压、心率测量等基础健康设施,还配备助老员,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料理日常起居、陪诊就医等,形成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
而厦门市市民养老服务平台则致力于优化服务资源、精准对接,整合了家政、药店、超市等5大类1088家加盟商,提供服务项目25个,持厦门市民养老卡的老年人,在签约服务商消费时可享受上门服务、打折、优先结账等优惠,以及照料中心与周边医疗机构签约服务医保刷卡,实现消费结算“一卡通”。平台上线以来,累计服务15万人次。
不仅如此,市民养老服务中心还开发了“i欢孝”App软件。老人子女不论身处何地,工作多忙,都可以通过“i欢孝”为老人订购物业、家政、理发、就医陪诊等各种服务,目前已经吸引6万多用户。
据了解,在原有平台基础上,市民政局计划分两期,对养老服务与监管信息化平台项目进行进一步优化升级,通过智慧化、科技化的手段,让厦门真正步入“智慧养老”时代。
精细化
建章立制规范标准
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水平
作为厦门市第一家获全国“敬老文明号”荣誉称号、福建省首批五星级养老机构、公建公营养老机构,金山养老院主要保障本市户籍60周岁以上失智、失能、失独和高龄老年人自费托养需求,并为入住老人提供生活照护、医疗康复、膳食供应、文体娱乐、社工服务等多位一体的养老服务项目。金山养老院院长林瑞勉告诉记者,养老院能办得好,诀窍就是——标准化建设。院内失能老人与护理员、社工等配比为1.5:1,自理老人的配比为4:1。目前护理员招聘条件为年龄40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且要熟悉掌握老人护理、心理沟通等技能——所有服务内容在这里都有规范、都有标准。
而这也是市民政局开展养老服务管理工作的关键。近日,我市出台了《厦门市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运营管理办法》和《厦门市农村幸福院运营管理办法》,明确了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等养老服务机构应当提供哪些服务项目,相关服务项目应当达到什么样的标准。这两份《管理办法》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规范化管理水平,让全市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民政部门将继续加快构建体系更完善、主体更多元、监管更有效、服务更规范、质量持续提升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老年人。
多元化
公建民营选择更多
资源整合服务更好
中国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推出了“银龄关爱工程”,在全国范围建立 30 家老年健康养生基地时,爱欣老年公寓被纳入首批名单。爱欣老年公寓相关负责人陈文胜介绍说,在全面实施医养结合的过程中,公寓将医疗、康复和心理疏导服务融为一体。同时,整合社区、社会、高校、医院资源,形成完整的服务链条。
而集美灌口田头村的老年公寓则被誉为“老人休闲度假地”,但它的收费并不高。花“标准间”的价格,买到的却是五星级“度假酒店”的服务。类似的多元服务型普惠养老机构,我市还有5家。
近年来,我市积极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建设水平,市民政局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放开养老市场准入,实行养老机构备案制,有效推动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基本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选择”的多元化养老服务格局基本形成。与此同时,我市民政部门进一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通过加强制度化、标准化建设,提高行业规范化水平,促进养老服务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
此外,我市还率先实行公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运营模式改革,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产业,先后推进四个养老服务工程项目建设、规划岛外5个地块作为高端养老产业招商项目;加快提升医养融合发展,出台《厦门市关于社会资本举办高端养老服务机构的指导意见》《厦门市2018—2020年健康老龄化行动计划》,探索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共享共建制度——一系列先行先试的举措得到上级部门高度肯定,其中,“公建民营”运营模式改革还被民政部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
数字
每千名老人
有41张养老床位
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厦门民政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结对帮扶困难群众等工作走在了全国、全省前列,先后获评“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第四批中央财政支持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等。
荣誉的背后,是扎实的数据。目前,我市已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有41张养老床位,提前完成全国、全省“十三五”规划35-40张的任务目标。
根据市民政局统计,全市现有养老机构40家,街(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39家,农村(含村改居)幸福院181家,居家养老服务站387家,各类养老床位总数15495张,今年新增1642张,其中机构1122张,居家和社区520张。而我市现有户籍老年人口37.72万,每千名老年人养老床位数达到41张,“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现代化养老服务体系基本成型。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