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省气象学会“海丝气象八闽行”活动走进武夷山。

闽江科学传播学者开展科普报告进校园。

省计量测试学会向市民介绍发放科普玩偶。

福清市科协依托院士工作站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

福安市科协建立推广基层科普工作室助力乡村振兴。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是举国同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一年,是“十三五”规划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的收官之年。今年以来,全省科协组织围绕中心,深化科技为民服务,加强应急科普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大联合大协作的协同优势、科协系统组织动员优势和科技工作者专业优势,增强科普实效性权威性,推动形成普惠创新、全面动员、全民参与的社会化大科普格局。

强化科普资源供给

“宝贝们,这两天你们已经认识了新型冠状病毒这个大坏蛋,今天朵妈要带来的故事是《新型冠状病毒旅行记》。”今年1月底,三元区科协微信公众号推出了《朵妈讲科普》专题栏目,这是三元区科协与区第二实验幼儿园的陈霞老师共同创作的原创科普作品。作品以音频、漫画等形式普及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受到小朋友和家长的欢迎。

今年以来,省科协围绕服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助力复工复产,迅速启动应急科普防线,积极动员各级科协、省级学会主动承担应急科普工作,鼓励科技工作者创作应急科普内容,形成省级疫情防控应急科普资源包。

疫情期间,省科协申请了“科普中国”推送权威应急内容100余条,组织编写开发21套挂图、41条微视频、108部动画等供全省转发宣传。同时,向下配发科普折页1.2万份,开通19条免费心理咨询热线,让权威的科学知识满足科学辟谣和公众需求。此外,通俗易懂的“硬核”标语,方言编成的快板书、顺口溜,畲家妹子改编的防疫山歌……各级科协组织创作了十分接地气的科普内容,让当地老百姓听得懂、易接受,有效打通疫情防控宣传的“最后一公里”。

省级学会有着人才优势、专业优势、学术优势。近年来,省科协深挖省级学会的科普“富矿”,鼓励学会开展学科、行业等特色科学传播活动,促进学术资源科普化。

“我们创新探索‘党建+科普’模式,完善组织建设,大力推进健康科普工作。”省护理学会理事长姜小鹰介绍,学会成立了护理科普专业委员会和科普工作委员会,设有科普工作专项经费,每年举办科普师资培训班,还打造了21家省护理科普教育基地。姜小鹰还发起成立了福建省“小鹰”护理基金,从2012年起每年奖励一批在健康教育活动中表现优异的护理科技工作者。在这些机制的有效引导下,学会会员创作了系列科普丛书和原创科普作品,策划组织科普活动,成果丰硕。

省气象学会近年来组织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创作了图文、影视、动漫科普作品近千件,出版发行气象科普图书挂图9万余册、宣传品类20余种。学会打造了“海丝气象八闽行”品牌科普活动,每年组织近30场;“八闽风云说”等动漫特色科普作品,年浏览量逾亿次。

省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编辑了“医学专家谈健康”科普读物,获得广泛好评;省医学会编辑出版了《健康素养66条》《新冠肺炎复工、复产、复学防控指南》等科普书籍,制作的《健康智多星》系列动画被国家广电总局列入“第四批优秀国产动画片”;省科普作家协会汇编了《科学的春天三十年——福建省优秀科普作品选》《奋进新时代 科普新生活》等,集成优秀作品,促进科普创作繁荣;省计量测试学会设计制作了全国首个计量科普玩偶“量小七”,让生涩的计量科学知识通过卡通形象贴近大众。

还有省电机工程学会的“电力之光”活动、省地质学会的“地学夏令营”、省生理科学会的“生理健康知识进校园”、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的“爱鸟周”活动、省土木建筑学会的“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科普宣传项目……省级科普资源包的内容、形式和内涵越来越丰富。

建设专业科普队伍

今年科普日期间,第三批闽江科学传播学者获颁聘书。至此,已有包括谢华安、韩家淮院士在内的157名院士专家成为闽江科学传播学者。他们既是各个领域的学科专家,又是科学传播的积极参与者和带头人。

闽江科学传播学者团队始建于2017年5月。“科技工作者应是科普毋庸置疑的主力军。”省科协副主席汪世华表示,省科协长期以来支持鼓励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工作,并创新科技工作者做科普机制,组建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就是其中一项卓有成效的工作。

侯旭、周昌乐、陈硕等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传播科技创新成果;谢华安、兰思仁、翁伯琦等深入田间地头,传播“三农”科技知识;苏云萍、潘辉、王海燕等大力讲授城乡环境保护科学知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李灿东、徐国兴、邱彬等开展了一堂堂生动的卫生健康、食品安全等主题讲座;柯跃前、郑艺梅、陈金海等积极参与“科普进校园”活动,有效激发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与热情。

三年多来,闽江科学传播学者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需求,深入全省各地乡村、社区、学校、机关,开展科普讲座、科技咨询等活动1000多场,受益公众逾10万人次。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泉州“刺桐科学传播学者”等地方性专家团队纷纷建立,进一步充实壮大了各地科普力量。

“当清晨的曙光照耀大地,我背起行装踏上科普大道。”今年科普日期间,永春县科协工作人员创作的歌曲《我是快乐科普员》与大家见面。这首歌颂扬的是我省5万多名基层科普信息员和4万多名科普志愿者。

提起科普信息员,松溪县旧县乡村民毛有爱赞不绝口:“科普信息员真是我们村民的好老师。他们举办了好多项科普活动,我只要有空就去参加。”为解决自然村科普工作缺口,松溪县科协组织70余位科普信息员在所在村建立了科普基站,每天定时将科普中国网站最实用的信息推送到基站,帮助村民们及时了解科学知识,学习最新农业生产技术。科普信息员叶润颖表示,虽然肩上多了一份责任,但也多了与村民交流沟通的时间和机会,这也是提高个人基层工作能力的良好平台。

近年来,在省科协大力推动下,基层科普信息员队伍越来越庞大。为提升他们的专业化水平,省科协采取集中培训、分级培训等方式,传授科普e站管理服务、科普中国资源推送等知识技能,将科普信息员培训成科普中国传播微信群主,定期向群众分发权威科普信息,形成链式传播辐射效应。

各地还加强了对科普信息员队伍的动态管理,加强工作考核,给予表彰奖励,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基层科普信息员活跃在八闽大地,为群众讲解科学知识,普及生活常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实际行动唱响科普员之歌。

构建立体科普阵地

“作为全省科普主阵地,对我们来说,每天都是科普日。”省科技馆馆长王美玲正在带领团队对“科学之夜”国庆大型科普活动做最后的完善。

省科协着力构建福建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目前,全省建成并投入运行的科技馆32个,年接待公众600多万人次。省科协还出台全国首个科技馆免费开放管理办法和免费开放绩效考核办法,省科技馆等7个科技馆已连续多年向社会免费开放;出台全国首个《小型科技馆建设指南》,有效指导市县科技馆建设和运营管理。

为进一步推进专业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福州科技馆近年来积极探索“1+N”科普场馆建设模式,遴选特色单位升级为科技馆专业分馆。目前,福州科技馆已建成17家专业知识分馆,涵盖国防、动物、植物、气象、海洋、卫生等领域。大熊猫分馆——福州熊猫世界、军事与航天知识分馆——龙翔国防教育基地、海洋知识分馆——罗源湾海洋世界……依托这些场馆,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更好地满足了越来越多的群众对优质科普活动的需求。

从2017年至今,一辆印有“科普大篷车”字样的汽车穿梭于龙岩市革命老区、边远山村。与其他交错而过的汽车不同的是,这辆汽车乘载的是科普展品与科学知识,更承载着老区青少年学生借助科学快速成长、实现腾飞的梦想。

“这个鼓都没有鼓皮,怎么会发出声音呢?”“为什么一样的铁环,下落的速度不一样呢?”孩子们带着许多问题认真观察着、积极讨论着、认真体验着、愉快实践着,切身感受到了科学带来的快乐,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科普大篷车就是一个流动科技馆,车停到哪里科学普及就到哪里。目前,龙岩市科协以市级科普大篷车为主导、4辆县级科普大篷车为辅助,市、县大篷车“编队”起航,先后走过50多所老区边远学校,服务6万余名师生。“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科普宣传一个也不能少。这是开展老区科普工作的初心,更是一种使命。”龙岩市科协主席朱明生如是说。

近年来,我省共创建14个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47个省级科普示范县(市、区),建成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46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191个,建成青少年科学工作室超过300个、科普宣传栏(画廊)12000多个。各级科技馆、科普教育基地免费接待公众1000多万人次,举办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活动500多场次。全省还有2800多个科普e站、1300多个科普大屏,陆续搭建了《乡约科普》电视栏目等网络平台,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发展的科普阵地逐步完善。

多年来,省科协以资源供给为基础,以队伍建设为依托,以阵地打造为载体,形成了一个个响亮的科普品牌。“全国科普日”“全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等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人人都是科普之人、处处都是科普之所”的浓厚氛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万名学子农村科普行”等专项行动,引导青年学子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科普惠农兴村;“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英才计划”等活动,让青少年在增长知识的过程中,激发对科学的理解和向往;海峡两岸科普论坛、海峡两岸科学嘉年华等闽台交流活动,有效推进了海峡两岸科普界的交流与合作。

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省科协主席郑兰荪院士表示,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全国科普日活动为契机,持续做好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让科普活动更多地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生产、走进生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广泛传播科学知识,积极繁荣科学文化,为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厚植坚实的公民科学素质基础。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