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取蜜时,吴有通用烟熏法减弱蜜蜂的攻击性
吴华满向儿子传授养蜂经验
吴有通(右一)与父亲、儿子在养蜂场合影
“这里的蜜蜂都是我爷爷那辈人把大山里的野蜂带回繁衍的成果。”17日,在位于政和县石屯镇松源村包源自然村的有通蜂业专业合作社养蜂基地,吴有通“全副武装”忙着采蜜。
今年48岁的吴有通,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一双儿女。上世纪90年代,政和有不少人在俄罗斯莫斯科经商,1995年,吴有通在亲友的介绍下,也踏出了国门。2000年,他的妻子陆春芳在政和县粮站下岗,同年生下儿子吴本轩。在一通简短又让他激动的国际长途电话后,吴有通决定放弃国外的服装生意,回到老家创业。
想到父亲和爷爷有养蜂经验,2000年下半年,吴有通试着养了十几箱蜜蜂,“我第一年养蜂的收益就挺不错,而且养蜂投资少,又不占资源。”
“回国后我就一直在家乡发展,家中几个兄弟姐妹都在省外工作,我在老家不但可以照顾妻儿,还可以赡养老人。”吴有通的父亲吴华满年过八旬,身体依然健朗,时常帮助儿子照看蜂场。“夏天马蜂很多,我们得把马蜂赶掉,不然马蜂多起来就会把蜜蜂挤走。”吴华满父子俩一边驱赶马蜂,一边检查蜂箱,为接下来蜜蜂的秋繁做准备。
20年来,吴有通不断钻研养蜂技术,从最初的十几箱,到现在的300多箱,随着养蜂规模的不断扩大,他成为政和县的养蜂大户之一。规模一扩大,吴有通想的就多了,先是在城关开了蜂蜜专卖店,然后又申报了“有通”商标。吴有通还免费向乡亲传授养蜂技术、赠送蜂箱蜂群,带动附近许多农户养蜂。2008年,吴有通牵头成立了有通蜂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现有社员56人,年产蜂蜜上万公斤,产值100多万元。
社员吴应华在吴有通带动下,也开启了他的甜蜜事业。5年前,吴有通喊来朋友吴应华帮忙取蜜。对养蜂产生浓厚兴趣的吴应华决定跟着吴有通干,到今年,他养了100多箱蜜蜂,也成了村里的养蜂大户。“今年到现在,我们的蜂蜜产量已达到1万斤,接下来打算扩大生产规模,多养一些蜜蜂,拓宽销售渠道,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争取入选武夷山水品牌。”吴有通对今后的发展很有信心。
时光荏苒,吴有通的儿子吴本轩20岁了,是泉州华光摄影学院的大二学生,前不久加入了福建省摄影家协会。从小在蜂场里长大的他,在今年疫情防控期间,不仅帮忙管理蜜蜂、收割蜂蜜,还拍摄制作养蜂基地的宣传片,宣传推介家乡的特色产品,让好蜜卖出好价钱。
“把孩子培养成才,照顾好年迈的父母,坚持自己的养蜂事业,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吴有通乐呵呵地说。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