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本报记者 陈振东 李想 文图

    “明哲,你这么早!”

    “是啊,振塔阿伯,你又开始忙活啦!”

    清晨一大早,南安市官桥镇洪岭村党支部副书记何明哲走在村里的小道上,迎面遇到了要出门干活的菜农何振塔。这阵子,菜豆是洪岭村的当季主打农产品,不少菜农天一亮就下田打理农活。

    在官桥,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批产业强、环境美、品牌响的特色村庄正逐步形成。洪岭村蔬菜合作社曾被省农业厅评为无公害农产品蔬菜基地,这里种植了各种各样的蔬菜,一年四季都有高品质原生态的蔬菜可销售;东头村有近700人从事白蘑菇种植,已经成为官桥,乃至整个南安规模较大的食用菌集散地;曙光村历史上就是有名的“地瓜村”,2014年曙光甘薯获批国家地理证明商标;漳里村的蔡氏古民居坐享“闽南建筑大观园”美誉,作为清代古建筑,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永定土楼并称为福建的两朵民居奇葩,每年吸引无数游客前来参加;泗溪村入选福建省乡村振兴试点,以“村企合作”的模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稳定在20万元……



    【洪岭村】
    一条条金光大道

运出了蔬菜换回了钞票

    近日,记者到访洪岭村时,何明哲已经在田地里忙活起来了,在他的身后,是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村庄被丘陵环抱,梯田状的农地一片连着一片,建筑环着农田而立,小溪从山上潺潺流下,农户们头戴斗笠,挎着菜篮,在藤架旁忙碌采摘着。

    作为官桥较为偏远的山区农村,洪岭村曾因交通不便等因素迟迟未能发展起来。“雨天一身水,晴天一身土。”回忆起走土路的时光,村民们形容道。

    洪岭村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是蔬菜种植,这里空气好、水源好,种的蔬菜很受欢迎。可是一到下雨天,土路泥泞车难行,蔬菜运不出去,大家只能眼睁睁看着蔬菜烂在地里。

    村党支部书记欧景波说,近年来,洪岭村把“铺好山路,种好良田,谱好林曲,唱好山歌”作为发展方向,修路成了重要任务。2018年,乡道108线洪岭村委会至驴驼岭路段硬化工程启动,总长3.5公里,投资500多万元,按照四级公路标准设计建设。如今,原本3米宽的土路建成了6米宽的双向车道水泥路。

    除此之外,2019年9月还启动盐田至洪岭村委会道路拼宽改造项目,总长2.2公里,改造后达到双车道四级公路的标准;同期,村两委对洪岭村至后辽自然村的800米村路进行拓宽,两项工程所需资金近260万元,需自筹近160万元,除了向上级争取补助之外,也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大家无偿捐地、迁墓,主动认捐建设资金。

    对于修路,大家取得了共识:只有打通了经济发展动脉,村里的农产品才运得出去,村容村貌才能得到根本改善。

    如今的洪岭村,乡道畅通,村道好走,每逢蔬菜丰收期,泉州、石狮、晋江一带的批发商都会主动上门收购,村里的农产品运得出去,卖出了好价钱,洪岭村也因此摘掉了10年贫困村的帽子。

    【东头村】

食用菌集散地

一株株白蘑菇撑起大产业

    镜头转向官桥镇人口最多的东头村,这里有近700人种植着看着不怎么起眼的食用菌蘑菇。就是这一株株白蘑菇,撑起了东头村的农业产业,成为村民致富路上的一大“法宝”,可以说是“小蘑菇”撑起大产业。

    在东头村党支部书记陈小荣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村里一处种植食用菌的大棚,棚内满是层层叠起的高架,共有7层,每层种植槽里都可以看到白色的菌苗。

    种植户沈碧玉和陈连明夫妇正在大棚里忙活着。陈连明告诉记者,食用菌生长的环境是用牛粪和稻草混合而成,为其提供营养,一般在国庆节前后就可以撒下菌苗,一个多月后,要在表面盖上一层土,菌苗慢慢成长,破土而出就成了白乎乎的蘑菇,到了农历新年前后就可以开始采摘,采摘周期可以延续到清明节。

    “食用菌一年就收一季,但是过程比较烦琐,特别是到了收成季节,我们家要请20多个村民来帮忙。”沈碧玉告诉记者,自家种植大棚有3200多平方米,算是这附近比较大的种植户了。

    站在陈连明家大棚向外望去,广阔的田野上随处可见一样的黑色大棚。陈小荣向记者介绍,东头村的食用菌产业起步于10多年前,最早还是家庭式的小作坊种植,随着技术的成熟和从业人员的壮大,渐渐演变成了大棚种植的基地模式。目前,全村有近700人从事该项工作,总种植面积达10万平方米,已经成为官桥乃至整个南安规模较大的食用菌集散地,年收入可达800多万元。

    一株株白蘑菇,背后是东头村因地制宜,优化经济结构的致富之道。陈小荣告诉记者,传统的种植果蔬粮食很难有稳定的盈利,而在温室大棚里成长的食用菌显然更有可控性,而且种植面积可以通过搭架子来叠加,而且每逢收成季,村里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种植户也会雇用本地中老年人到基地从事食用菌裁剪工作,使得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农村老人实现了再就业,成为新型农业产业“工人”。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