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大榕树公园下的优良社区人文环境。(本报记者 林铭鸿 实习生 叶立权 摄)

  本报记者 许晓婷

  “接下来打算做一条环村的步行栈道,把这里和社区书院门球场、军民团结大榕树公园等休闲点串联起来,做成网红打卡点。”站在社区新改造的后山小花园,殿前街道马垅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黄秀叹谈起下一步规划,眼里满是期待。

  城中村容貌提升,是建设高颜值厦门重要的一环。日前,市执法局组织区城管办、城管局、街道等相关部门到马垅社区调研城中村改造提升工作。市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立足调研,他们将总结一些好的机制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全市其他城中村改造提供借鉴,加快推进全市城中村容貌提升工作。

  经验

  精细提升 共治共管

  城中村旧貌换新颜

  “社区改得这么好,干净又美丽,住这里很舒心。”马垅社区租户郭志英还记得社区改造前的场景:水泥村路坑坑洼洼,沿街两侧有摊贩占道,建筑外观老旧,铁皮搭盖随处可见,商业街满是小广告……

  马垅社区提升始于2014年,居民惊喜地发现,家园在一天天变美变干净:杂乱无章的广告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规范而美观的店招;违章搭盖应拆尽拆,建筑外立面粉刷一新;水泥村路铺上黑色沥青,闽南话文化长廊、军民团结大榕树公园、后山小花园等公共文化场所相继落地,保留了村居特有的文化“基因”。

  这些改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共谋共管、共治共享的结果。黄秀叹拿村路改造举例子:“改造前,店铺与路面交界参差不齐,还有村民楼房的搭盖超出路面。村里开了议事会,大家主动将地方腾出来,才有了这条平整的沥青路。”道路“白改黑”,沿街的店招整治、雨棚整改等工程也相继完成,去年村口两侧道路还引入摊规点。改造过程中,长效化的管理一直紧跟而上:社区集资请来专业的保洁队伍,承包全村道路的清洁打扫,社区路巡员、城管执法人员轮流管好沿街的“门前三包”、垃圾分类、广告设施、摊规点,整条村路得以维持全天候的整洁有序。

  “提升之后,我们还建立了村规民约。”黄秀叹说,要维持改造成效,还要靠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比如,如今美丽的后山小花园,原来是一片空地,后来堆起杂物、装修废料,久而久之变得脏乱不堪。改造后,这里的环境保洁纳入村规民约,没人再来乱倒垃圾、堆杂物,村民们还自发组团,轮流到这里开展清洁服务。

  这只是一个缩影,在共治共管的过程中,马垅社区先后成立公共议事理事会、商家联盟协会、房东协会等多个居民自治组织,把所有能动员的力量都纳入进来,每个居民都做好分内之事,不添乱,还要出力,一同守护美好家园。

  展望

  统筹协调 立体改造

  打造高颜值温馨家园

  马垅社区改造提升的先进经验、亮点做法,将在全市更多城中村推广开来。接下来,我市将全面开展城中村容貌提升专项行动。专项行动涵盖了保清洁、扎管线、刷墙面、整店招、无违建创建、治乱点、加强公共场所秩序管理、绿化养护、鼓励创新特色亮点工作这九大方面,力求通过立体化、精细化的改造提升,实现城中村处处干净、时时干净,打造高颜值的温馨家园。

  据市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市执法局作为专项行动牵头部门,将对全市城中村容貌提升工作进行指导、协调、检查、考评;各区政府作为专项行动的责任主体,负责健全工作机构、完善工作机制,细化实施方案和责任分解,并组织具体工作开展,建立常态管理机制;农业、公安、市政园林、建设、生态环境、市场监管、水利等各部门则负责对各区城中村容貌提升工作提供行业指导,确保各项具体工作扎实高效推进。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