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上午接待了几批客人,

一边忙着做茶,一边忙着接待,
这个点还没顾上吃饭……”
福安市坦洋领头洋合作社
负责人李岩忠笑着说。 
春茶尾声,
坦洋村还是一派繁忙景象。

图片

李岩忠给“坦洋工夫”红茶摇青(郑光明/摄


提到福安市坦洋村,
离不开“坦洋工夫茶”
这个闽东古朴茶村
因为“喝过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
一度成为“网红村”。

图片

村口宣传标语(吴其文/摄)


01

一个奖,立下了志愿


在李岩忠的印象里,
早先,坦洋村的种茶规模并不大。
那时候村民思想老旧,
大量的“祖宗山”和“祠堂山”长年荒芜。
1988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
到任没多久就来到坦洋村,
  为了解茶园状况,他上山考察,
“当时走得鞋子沾满泥巴”。
他鼓励村干部带头,
开辟荒山,发展生态茶产业,
带村民走出一条致富的路子。

村党支部下定决心,
带领党员上山开荒,
荒山变茶园
全村开始脱贫致富的奋斗征途。
 短短几年,坦洋村的茶园面积
迅速增至1000多亩,
村里的茶产业也初具规模。

图片

绿水青山环抱的坦洋村(吴庆堂/摄)


1990年,李岩忠上小学。
那时的坦洋村已经跑过一段脱贫路,
村容村貌有了改善。
宁德地委决定在全区
开展“学帐干,赶‘三洋’”活动,
坦洋村是“三洋”之一。
1990年8月7日
《闽东日报》还刊发过
《坦洋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走上富裕路》
村茶产业发展成效初显。
 

图片

云雾缭绕的坦洋茶园(卓颖芳/摄)


02

一句话,转变了思想


多年过去,李岩忠长大了,
可成绩不好的他一时看不到出路。
父亲鼓励他:“行行出状元,
有技术也能吃饱饭。
我们的‘坦洋工夫’
拿过万国博览会的金奖
你要是认真做茶,
以后也会有出息的。”
从此,李岩忠走上了制茶路。
2001年,他有了第一家茶作坊。

做茶初始,
李岩忠只是按照老办法,
制作传统工艺的茶叶,
收入不错,日子却很平淡。
闲谈中,
听村干部聊起习近平同志
多次到坦洋的情景,
他鼓励我们,坦洋要当领头羊,
不断放大坦洋工夫红茶的品牌效应,
因地制宜,壮大茶叶经济。”
“领头羊”这个词,
让李岩忠一下子找到方向,
何不成立一个“领头羊”合作社
让自己的手艺产生辐射效应?

图片

进村路旁标语(吴其文/摄)


李岩忠把初步想法
告诉村党支部书记李钦,
也说了自己的顾虑。
李钦觉得年轻人有想法、有干劲,很支持:
“现在做茶叶的条件越来越好了,
你们可以合伙租茶山,
就有了优质的原材料。
技术方面,省茶科所在我们镇,
学习新技术,试种新品种,都有后盾。
政策方面,乡村振兴,产业先行,
你要想干,我们支持,
大家伙一起致富奔小康。”
李钦一条一条跟李岩忠分析。
听完这番话,李岩忠吃下了定心丸,

没过多久,
他和村民投入160万元成立了合作社,
并于2014年成功注册为
“福安市坦洋领头洋合作社”
“洋”,一语双关,
既表达对“坦洋工夫”的深厚情感,
想传承弘扬好“坦洋工夫”红茶文化
也代表合作社要起示范带动作用,
带着村民们增收。


图片

李岩忠(右一)在做茶


03

一颗心,定下了坚守


合作社成立初期,
底子薄,没名气,
收购茶青都需支付全款,
好不容易卖出茶叶
也只能先从茶商那拿回部分前款,
投的钱都用来建设厂房、购置设备,
一度出现资金困难。
但李岩忠不想放弃,
他发动亲友,东拼西凑,
勉力支撑合作社的运转。
“种茶如种金”
这是坦洋人世代相传的祖训,
要念好“致富经”,急不得。


图片

坦洋村采茶人(吴其文/摄)

 

但是即便再困难,
岩忠依然没有“亏待”贫苦户。
有采摘、加工的活儿,
都会优先雇用贫困户。

厂房隔壁的贫困户郑哥一家,

采的金观音茶青,

李岩忠全部收购,

“每年采的金观音,

李老板都比市场价高0.5-1元收,

我能赚好几千,

可以供孩子上学。”

谈到李岩忠,郑哥很是感激。

而在李岩忠看来:合作社就是要
带着大家一起奔向好日子,
能帮到的,一点是一点。

后来,李岩忠引进金牡丹品种,
生产创新型“坦洋工夫”
有了名气,合作社收益逐渐向好,
能给大家伙提供的帮助也越来越多。
 
如今,李岩忠已是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新民大专班的学生,
持有“高级评茶员”证书,

对茶叶萎凋、摇青、揉捻、

发酵、烘干等一系列工序

有自己的领悟和见解,

是个专业的新型茶叶手艺人,

他的茶叶产量好、质量好,

年产量达5万多斤

每年他的合作社要收茶青20多万斤,

可带动农户300多人

厂里的加工师傅年增收2-4万多元


妻子在其影响下
也考取了“高级评茶员”证书,
一家人经营茶事业,其乐融融
“领头洋”合作社
也被授予“茶产业领军企业”称号,
屡获“坦洋工夫”斗茶赛金奖、
名茶等诸多荣誉。


图片

坦洋村村口牌楼(游陈娜/摄)


谈及未来,
李岩忠想着紧跟村党支部的步伐,
不断壮大合作社,
实现种植、采摘、加工、精装、营销一条龙,
并朝着休闲茶旅的方向,
为乡村振兴增添力量。


供稿 | 宁德市纪委监委 福安市纪委监委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