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4月1日凌晨3时,夜空一片漆黑,大多数人还在酣睡,将乐县余坊乡建档立卡贫困户孙和清夫妇却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他们分工协作,喂饲料、清洗水槽,一忙就是三四个小时,“两个大棚存栏1.3万只鸭子,下个月即将出栏,到时又有一笔可观的收入。”看着一只只抢食的鸭子,孙和清乐了。
孙和清是腿脚不便的残疾人,一双儿女分别在中职、幼儿园就读。80多岁的父亲,患高血压,常年吃药。全家5口人,靠低保、务农和妻子张仲梅打零工勉强维持。 将乐温氏家禽有限公司是将乐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通过“公司+贫困户+贫困村”的产业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户、贫困村增收脱贫。 在乡、村两级帮助寻求增收渠道的过程中,孙和清夫妇对温氏养鸭项目逐渐有了信心。投资、技术、利润、疾病等方面的担忧,被逐一化解。 温氏方面,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即公司提供鸭苗、饲料、药品,回收全部成鸭,提供全程技术指导服务。 1个占地1.5亩的养殖大棚,需投资近30万元。乡扶贫担保基金提供5万元2年的贴息贷款,县、乡、村和挂村单位共同筹资,温氏垫资一部分,孙和清感激地说:“大家一起帮助我们减轻资金压力,我们更是干劲十足了。” “通过乡里协调,建大棚的地点选在乡农场。”余坊乡扶贫办主任谢晋延介绍道,这里自然条件好,交通便利,离乡里只有5分钟车程。 2017年2月,第一批鸭苗入棚。2个多月后,第一批6900多只成鸭出栏,收入3.34万元。尝到甜头的孙和清,立马租下村里的另一个大棚投入养殖。他说:“一年养鸭3批半,当年就脱贫了。” 仅3年,两个鸭棚就出栏成鸭9.77万只,收入84万元,孙和清认真算了一笔账:“去掉煤电水、运费、租金等成本,每只鸭子纯利润约5元。” “收入稳定,照顾家里也方便,日子是越过越顺心。”张仲梅说道,贷款和外债都已还清,还有了积蓄。随着养鸭技术越来越成熟,他们寻思着修缮加固养鸭大棚,增加养鸭大棚数量,扩大养殖规模。 如今,跟孙和清一样,通过养殖“扶贫鸭”的农户,全县共有130户,其中贫困户4户。 据了解,全县33个贫困村的68个精准扶贫养鸭大棚,每年为贫困村增加租金收入270万元。9个高效环控养殖小区,每年为贫困村带来土地租金100多万元。 每天,在温氏的销售交易平台,通过自动传送带,将一袋袋满载着希望的“致富鸭”装上车,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2019年,将乐县共出栏肉鸭300多万只,年产值1.57亿元,农户增收2400多万元。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