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村落美景吸引游客纷至沓来,精品民宿让游客舒心住下,田园采摘成为网红打卡点……如今,乡村不再是单纯的农产品输出地,而是融合休闲、旅游、观光、拓展等多种功能的场所。

  近两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同安区以产业振兴为基础,深入挖掘乡村资源禀赋,推动乡村产业布局规划,开发旅游动线、打造特色民宿、发展特色产业、创新城市农业,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精品范本。

  近日,记者走进这些典范村庄,“阅读”这些村庄在乡村振兴上做出的优秀文章。

  顶村村

  顶上“掘金” 乡村旅游正红火

  走进顶村村,整洁亮丽村居环境让人眼前一亮:自然田园与古民居、新村相得益彰,人文景观与深山鸟鸣、潺潺流水相映成趣,更有精心规划的休闲娱乐设施、公共食堂等。

  汀溪镇党委委员马铭飘介绍,2012年顶村村在党支部的引领下,成立厦门顶上乡村农家乐专业合作社,发动村干部、村民发展民宿、农家乐,通过合作社统筹运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顶村村在原有的乡村旅游模式发展基础上,进行总结提升,逐步形成参观动线及旅游动线。如今,顶村村有民宿35栋、标间236间,农家乐15户,2018年合作社营业额达2000万元以上。今年1月份,顶村村集体首次给611位村民发放了现金分红,每位村民领到了800元的分红。这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市首个给村民分红的行政村。

  现在的顶村村,不仅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更是“村美民富”的“顶级村”,几乎每天都会迎来不同地区的团建、旅游团队。周末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能容纳500人的大食堂经常需要错峰用餐。

  顶村村还在精品名宿、景观设施、生态产业等方面上创新提升,纵深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链条。目前,顶村村5栋乡村民宿已通过联合检查,成为同安区首批挂牌民宿,今年年初规划建设的新增水上拓展项目即将竣工,预计下个月就能正式对外运营开放。此外,今年年初,合作社向村民流转了39亩地,作为生态产业试水,引进种植了一批金丝皇菊,供游客采摘、观赏。

  “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带动了村子里茭白产业的发展。”马铭飘告诉记者,以往村民需要将茭白运到山下销售,人力成本大、收入低。现在游客多了,在山上就可通过合作社进行统一包装营销,销量更好,收益也更高。如今,乡村旅游方兴未艾,顶村村紧抓这条产业链,吸纳本村劳动力、吸引人才返乡、助推产业发展,真真切切地帮村民实现增收。去年,全村村民人均收入达到4万元。

  三秀山村

  观光采摘 游客引到田间头

  日前,位于三秀山村的鑫美园休闲采摘农场迎来了一批前来研学观光的学生团队,来自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厦门金鸡亭中学、厦门外国语学校瑞景分校的近1400名学生,在这里展开了一场有趣又长见识的田园研学之旅。

  “根据不同的季节,学生们可以采摘到不同品类的蔬菜。”鑫美园果蔬专业合作社(下称“鑫美园”)负责人何添文告诉记者,休闲农场占地面积近300亩,种植了近700种果蔬,园区内除了果蔬采摘,还有农作物制茶、草药文化科普、多肉植物DIY等丰富有趣的项目。周末,园区经常吸引一批批中小学生研学团、企业拓展团队和老年团前来参观采摘,年接待游客量达20万人次。

  自2018年被列为乡村振兴市级试点村以来,三秀山村围绕环境综合整治、景观空间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等方面,陆续开展了邻家公园、城市菜地、百果园等系列项目。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这个人口不到300人的小村庄,正不断散发着“小而美”的独特气质。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三秀山村党支部书记李江阳介绍,以辖区内的鑫美园为主的农业企业为依托,结合农业供给侧改革,三秀山村积极培育现代都市农业,扩展农产品加工、田园采摘、餐饮食宿等一二三产业,实现片区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多头”增收。

  李江阳告诉记者,为了进一步做好“现代都市农业”的文章,目前,城市菜地、百草园、百果园等系列产业项目建设正紧锣密鼓进行,百草园预计明年春节期间正式开放迎客,城市菜地项目也正抢抓进度。围绕这些项目,三秀山村将进一步打造集蔬菜种植、观光采摘、研学 学习为一体的田 园综合园。


  古坑村

  以花为媒

  特色产业添亮彩

  近日,古坑村的千日红三角梅迎来盛花期。漫山三角梅竞相绽放,一簇簇的三角梅迎着微风飘动,游客徜徉在花海中,纷纷驻足拍照留念。

  同安区振兴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同安区大胆探索不同村落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古坑村转产转业的三角梅项目正是一大亮点。古坑村的三角梅,不仅是该村的一张“王牌”,更是同安乡村“产业兴旺”的强大引擎,为乡村振兴增添了不少亮彩。

  在古坑村,村民早期就有种植三角梅传统。作为厦门乡村振兴试点村和同安区转产专业示范村,古坑村围绕村里的“一村一品”,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工作模式,与国企同安城建公司、厦门千日红园艺有限公司共同打造集产、销、研、旅为一体的三角梅产业园。截至目前,古坑三角梅产业园建成约100亩,包括蝴蝶展示区、艺术造型区、种苗区、大棚生产区等,正在建设的约200亩,同时,现代大棚有128亩,未来将达到500亩以上产业规模。

  该创新模式实现了订单生产,带动了村民参与。目前已有57户农户参与三角梅种植,种植面积已达100余亩,预计可为农户每亩田每年带来3.5万元的收入。如今,合作社建成的100多亩的产业园已经逐步产生了经营效益,汀溪镇党委书记蔡志宏信心满满地说,今年古坑的村集体收入保守估计也有百万元。

  在三角梅运营商和村合作社的带动下,原三角梅种植户的生产效益也得到提高。原三角梅种植户叶赐挺种植三角梅25亩 ,已有14年的种植历史。在合作社推动下,通过企业收购三角梅,解决了销售难题,去年增加了十余万元的收入。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