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孩子们在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站观看相关视频。

和成天下小区的垃圾分类投放亭。

□本报记者 黄凌燕 通讯员 陈峰 文/图

城厢区在全市率先设立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站,进学校、入社区,积极推广垃圾分类,提升居民环保意识,确保垃圾分类规范开展,让绿色生活成为习惯,助力美丽莆田建设。

炎炎夏日,垃圾对市民生活环境的影响更加突出。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响应号召,城厢区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在全市率先设立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站,进学校入社区推广分类垃圾,倡导把餐厨残余回收利用,制作环保酵素,让绿色生活成为习惯。

宣传教育:设垃圾分类宣教站

6月28日一大早,位于市区石室路的城厢区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站迎来一批“小客人”。来自城厢区凤翔城幼儿园的12名幼儿在老师及家长的带领下,前来参观学习。

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站设置了政策引领、视频学习、环保图展、分类知识、废品改造、再利用展示、酵素制作等7个功能区,孩子们穿梭其中,到处“探秘”,他们看看这里,摸摸那里,对摆放的各种设备好奇不已。

“哪位小朋友知道垃圾对环境的危害?”在视频学习区,观看了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片后,讲解员提问道。现场孩子们纷纷举手,争相抢答。

在分类知识区,摆放着蓝、绿、红、黄4色垃圾桶,分别标注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工作人员向孩子们分发描绘各类垃圾的卡片,让他们分类投放。“电池是有害垃圾,剩菜剩饭是厨余垃圾……”在准确分类投放垃圾后得到奖品的一名孩子兴奋不已。

在废品改造区,孩子们手工改造废品,不一会儿,一件件作品在大家的巧手改造下,以全新的面貌亮相。而在酵素制作区,工作人员向家长们介绍环保酵素的好处和功能,并传授制作环保酵素的技能。“以前总是把西瓜皮丢掉,没想到还能再利用,制作的环保酵素可以清洁家居、可以做护理、还可以消除农药残留等”家长林先烟说,此次活动指引她支持环保的方式方法,今后她将从身边的事做起,以实际行动支持环保。

“我们幼儿园重视环保教育,组织幼儿园小朋友参观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站,从小培养垃圾分类意识。”带队老师黄枚红说,希望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家长一起践行垃圾分类。

城厢区生活垃圾分类办干部郭剑锋介绍,该区设立起全市首个宣传教育站。5月起对外开放,为中小学生、机关单位干部职工、社区群众等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向群众传授厨余、废品再利用的生活技能,目前也与莆田学院共建,为环保志愿者提供学习及实践的平台。

据悉,该区开展了近10场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接下来还将加强与教育等部门合作,联手打造青少年垃圾分类教育、党员主题教育、志愿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等实践活动。

提升意识:多管齐下根植观念

垃圾分类是项惠民工程,早在2012年,城厢区就以三信城市家园小区为试点,在全市率先试行垃圾分类。2016年,在万辉、莆糖小区及城厢区逸夫实验小学首批实行垃圾分类。2018年,全区25个试点小区、60个机关单位、30所学校、25个国有企业和7个景区酒店开展垃圾强制分类。今年,将实现城区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在农村则打造一批特色示范村,带头引领启动农村垃圾干湿分类快进键。

垃圾分类,重在养成、贵在坚持、成在治理。当前,该区已出台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区里、各镇(街道)、试点村(居)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落实相应责任。

郭剑锋介绍,在社区管理方面,该区采用有针对性推进分类工作。对有物业的小区,以自治自理模式,分类引导、管理、监督交由物业管理负责。对半开放式小区,以政府主导模式,街道、社区负责日常管理基础,同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走家入户”“以一带十”等活动。对敞开式住宅群,以志愿服务模式,依托国有环卫公司、网格员、社区志愿者、学生志愿者督促引导。

垃圾分类让群众受益,实行需要群众配合。该区完善社区规范、村规民约中有关垃圾分类的内容,印发指导手册、垃圾分类示意图、倡议书等,建立有害垃圾以旧换新、积分兑换等奖惩机制,提高群众参与度。如一些小区设立了绿色环保站,业主将可回收垃圾统一归置到绿色环保站,兑换一定比例的现金券,可在指定的超市里使用。

“实行初期,居民的分类意识、环保意识、环保素养都不强。”城厢区生活垃圾分类办工作人员坦言。为提高群众意识,该区通过媒体报道、走家入户、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多条渠道宣传垃圾分类。“线上+线下”相结合, “静态+动态”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形成宣传矩阵,营造良好氛围。在日积月累中,群众的认知、观念慢慢改变,践行垃圾分类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自觉行为。

垃圾分类后,终端如何处理?群众普遍关注。“我市目前终端处置主要分成四类。”市环卫处分类办负责人陈少杰介绍,其他垃圾转运到焚烧发电厂,进行焚烧发电。厨余垃圾、餐厨垃圾通过二次分拣后,转运到餐厨垃圾处置场一并处理。有毒有害垃圾处理,目前市环保局正加快危废处置厂的建设,预计年底建成投用,目前先通过设立暂存点处理。可回收垃圾,通过建立再生回收资源公司进行处置,目前主要培植有资质的废品回收站来完成收运和处置。

分类处理:厨余垃圾变废为宝

生活垃圾中,蔬果类垃圾占了一半以上,夏季更甚。城厢区探索蔬果等餐余,推广制作环保酵素,把垃圾变废为宝,服务群众生活。

在和成天下小区,物业人员打开一道地下室楼道铁门,一桶桶环保酵素映入眼帘。负责该小区的嘉亿物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林超群介绍,物业在业主群推荐大家把新鲜的厨余菜叶和果皮制作成环保酵素,并召集大家到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培训室现场培训,把垃圾变酵素,既环保又实惠。连带着也把用过的油桶、饮料瓶二次利用,减少了塑料垃圾污染。如今小区800多户住户,广泛参与环保酵素,大家家里堆放不下了,小区开放了公共空间给大家集中存放。

环保酵素是一种由植物蛋白质、矿物质基及初期的荷尔蒙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可净化空气、净化水源、改善土壤,可用于家居清洁、个人护理、消除电磁辐射、清除食物农药残留,还可作为肥料、驱虫剂,可修复已被农药化肥伤害的土地等,其制作过程简单、制作材料随手可得、用途广泛。

在和成天下小区采访,处处都能感受到环保氛围。小区的墙壁、楼道张贴环保标语,建设了环保工作站、配备了分类收集车。小区设立了2个垃圾分类投放亭,4个投放点。龙桥街道分类办主任张志凌介绍,和成天下小区是龙桥街道创建的生活垃圾分类的第二个封闭式小区,成立了环保工作站,以及生活垃圾分类培训室,平时组织居民参加分类培训。街道派驻宣讲员进驻小区环保工作站,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提高垃圾分类的准确率,把垃圾分类的理念渗入到群众中,落实到行动中,提升居民文明素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城厢区环卫处书记欧宗辉表示,下一步将建立完善硬件设施体系,配齐垃圾收运车辆与垃圾分类桶,各镇(街道)对城区所有小区、5个试点村摸底调查,根据人口密度和入住率情况等,统计所需分类桶数量,分配分类桶、智能回收桶、两联桶、清运车辆等。每个社区(试点村)至少建立1个绿色环保站点,配备1名以上专职人员,开展督促引导、再生资源回收、减量登记造册等工作。每个社区(试点村)至少建立1个具备资源回收功能的交投站点,3个街道分别建立1个有毒有害垃圾暂存点。此外,还要完善清运设施设备及生活垃圾清运路线,确保垃圾分类规范开展,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莆田。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