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要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要饮水思源,决不能忘了老区苏区人民。要梳理排查、抓紧工作,确保老区苏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在智慧延平运营中心,工作人员正在通过智慧农业云平台系统统计农企信息。目前平台系统已整合了农业物联网、生态循环等共10块相关业务资源,形成了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 (本报记者 朱宇 摄)
2日,邵武市拿口镇扶贫手工作坊里,建档立卡贫困户郑小凤正在组装玩具。2013年,郑小凤家因病致贫,当地党委政府成立扶贫手工作坊,免费提供给郑小凤使用。现在,郑小凤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顺利脱贫。 (卢国华 摄)
3日,叶芬(前三)在蔬菜种植大棚内,向前来参加亲子活动的小朋友们讲解蔬菜种植相关知识。 大学毕业的叶芬,于2015年初回到光泽县,担任武夷绿园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及法人。叶芬到来后,合作社的蔬菜种植面积从60亩逐年递增到如今的380亩,2018年蔬菜年产值达到700万元。今年,叶芬又投入100多万元,创建焜昱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蔬菜分拣、包装及线上线下销售。 (高德运 李福根 摄)
“春暖花开,到处充满着勃勃生机。四月的闽北,因脱贫攻坚的主题而更加充实和精彩。”
“攻城拔寨” 脱贫攻坚号角声声
数据显示,全市纳入国家扶贫信息系统管理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4103户61428人,贫困村346个,其中24087户61374人实现脱贫,304个村脱贫出列;继光泽县退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后,顺昌、浦城、松溪3县达到“脱帽”标准;落实2019年造福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对象76人……
这无疑是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充分证明,我市脱贫攻坚的冲刺步履铿锵,坚实有力。
脱贫攻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会战”。一支支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工作干部队伍,深入乡村农户,来到田间地头,通过苦干实干巧干,凝聚出干群团结、上下齐心、攻坚克难的“战斗激情”,吹响让贫困户脱贫摘帽的“号角”。
去年,全市党支部牵头创办专业合作社864家,建立740个党员带富示范基地,带动3811户贫困户就业;全市564个基层党组织与664名贫困学生建立结对帮扶关系,累计发放助学补助金502.3万元;调整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全面实现了全市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对全市672户深度贫困家庭通过村集体资产收益扶持、产业“代管”模式、慈善捐赠、公益性岗位就业、兜底保障、医疗扶贫和教育扶贫等措施进一步扶持;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开发,开展企村互动助力脱贫行动和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献爱心活动……
与此同时,我市把生态建设作为立市之本,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积极探索生态增绿、乡村增美、绿色增收的“三增”生态扶贫模式,努力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走出一条具有闽北特色的生态扶贫新路,让贫困户在生态建设中享受到更多的红利。
☉本报记者 卢国华
绿色引擎 牵引乡村走向振兴
四月的闽北,春和景明,生机盎然。
延平区炉下镇斜溪村金山园家庭农场的温室大棚里,非洲菊纷纷献蕾开花,农场负责人陈春财满脸丰收的喜悦:“最近非洲菊的市场行情好,供不应求。”
炉下镇立足生态优势,按照“一村一品”的工作思路,抓好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优质种植业、休闲农业、循环农业、现代化养殖业等绿色产业,让“百姓富”与“生态美”同频共振。
我市十个县(市、区)都是苏区,怎样才能确保闽北老区苏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能掉队?
通过大调研,乡村发展的思路愈加明晰。去年四月,在市委的统一部署下,市领导分别深入挂点的薄弱村开展住村蹲点调研,走田间、进村居、访农户,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为乡村振兴出实招、谋实策。“坚持因村制宜,结合深化农村改革,整合资源要素,突出机制推动,引入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项目,大力发展现代绿色农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推动‘一产接二连三’,更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当前,我市围绕乡村产业振兴,正积极全面落实《南平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规划》,持续抓好57项现代绿色农业产业支撑项目,计划总投资154.78亿元,将逐步形成以粮食、茶叶、果蔬、食用菌、畜禽、水产、花卉苗木、中药材八大产业为主导的特色优势产业,像炉下镇这样点燃乡村振兴绿色产业“引擎”的乡镇在闽北遍地开花。
2018年,我市新建1个国家级产业强镇、2个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和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在137个乡村信息服务站点布置自助服务终端机,开展“12316”农村科技信息服务,邵武国家农业科技园、武夷山省级农业科技园加快建设,积极推进水稻、食用菌、大宗农作物“种业创新”……全市绿色产业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不断迈进。
与此同时,我市还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条措施》、《南平市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十条政策措施》、《关于进一步激发本土人才干事创业活力的二十条措施》等系列政策措施;成立了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和PPP发展基金;设立了每年不少于3亿元的“南平市绿色产业发展资金”、2亿元人才专项资金……
今年,我市将对全市126个已列入市级“一带N点”(实施乡村振兴一条示范带和若干示范点)示范创建的村庄进行分类打造,形成一批可学、可看、可复制、可推广的项目示范点、产业示范带和美丽村庄示范片,加快推动651个总投资22.5亿元的计划项目实施,为希望的田野绘就新图景。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