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3月22日,华安县华丰镇大燕村土楼记忆休息站又迎来了中途休息的游客,他们有的来自东北、上海等地。
大燕村地处国道358金上线边上,是通往世界文化遗产大地土楼群的必经之地。华安辉燕食品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邱辉煌就是看中这个优势,把休息站布点在这里。
“离家近,收入也稳定。”吴苏情说,她在这里当食品导购员。她家是精准扶贫户,夫妻俩都在休息站工作,一个月能赚5000多元。
自去年9月开始营业以来,休息站解决了50余名村民的就业问题,日营业额均在1万元以上。
大燕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高山族聚居村,也是曾经的县级贫困村,共有1300多人。随着休息站的进驻,这个村的“国道经济”又向前迈进一步。
“大燕村原来有个自然村叫燕尾顶,在离村部10多公里的大山上,交通不便,村民肩挑80斤徒步走3小时是常事。”大燕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黄明辉回忆起自然村的搬迁史,感慨万千。
1976年,因为良村公社建农科所征用了燕尾顶的地,燕尾顶第一批103人才得以搬迁到中心村。“断人声剩鸟影是没有出路的。”黄明辉总是这样动员村民。上世纪90年代末,黄明辉还是普通青年农民,他和其他6个带头人一起商量燕尾顶自然村搬迁事宜。后来,大家先后在国道两边建新村。到2000年,燕尾顶50多户200多人才整体完成搬迁。
搬迁解决了闭塞不通的问题,但如何让搬迁的村民发展起来,又是一大问题。
2003年,正值华安茶产业兴起,一斤铁观音茶青卖到三四十元,着实让人心动,村民也跟着种茶、制茶。
茶业起飞,党员领飞。“我是村里最早做茶生意的人,村民制茶我卖茶。我把村里收来的茶叶卖到安溪、晋江等地,后来创办了漳州贵人韵茶业有限公司。”县里的党员创业大户、村支委黄桂木自豪地说。
不仅仅是从大山上搬迁下来的村民,整个大燕村都带动起来了,兴茶富民不掉队。发展至今,全村共有茶园2500亩、茶叶加工厂200多家、茶叶收购批发商20多家。茶叶集散地一条街、茶业合作社、电商销售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全村全年茶叶销售额达1亿元以上,村里建起新房不下150栋。值得骄傲的是,去年县里举办秋季茶王赛,在60个奖项中,大燕村占了11个,囊括茶王、金奖、银奖等。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一举脱掉贫困村的 “帽子”。
如何让乡村更好更美?作为市级美丽乡村和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近年来,大燕村探索“引、联、创”党建工作法,即通过“引”聚力实现党群同向,“联”合力实现发展同心,“创”发力实现乡村同兴,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建设了幸福园、防洪堤、乡村公园、饮水工程等10多个项目。
如今,村里又新策划4个总投资1100万元的建设项目,目前已有2个项目开工。今后几年里还将着力打造集教育、娱乐于一体的高山族文化园。
“通过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让广大村民融入共享乡村振兴带来的新成果。”黄明辉说。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