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近日,闽南地区首座玻璃天桥在长泰鼓鸣岩风景区试营业,全透明玻璃滑道和玻璃天桥,给游客带来了惊险刺激的体验,也让湖珠村在朋友圈里狠狠的火了一把。各地游客纷纷赶早来体验这座全透明玻璃天桥。天桥全长约180米,离地面约110米。天桥还采用3D+7D工艺,使玻璃呈现瞬间炸裂的效果。
游客: 我是从厦门过来的,跟旅游团,之前有来过长泰漂流过,今天他们有讲,经朋友介绍,说长泰开了一个玻璃桥,今天来了玩了之后觉得是挺好的,很棒,非常开心!
游客: 玻璃桥使我感到很兴奋,因为这是我第二个故乡,有这么大的变化,我感到很欣慰,希望我们长泰今后更好。
此次景区增设玻璃天桥和玻璃滑道后,湖珠村两天内就吸引游客上万人次。这要是放在改革开放40年前,那是湖珠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在老一辈的湖珠人曾经流传着一句话“嫁女不嫁湖珠郎”,这让爱拼敢赢的湖珠人很是尴尬,寻求突破成了湖珠村书记的上任后的第一要事。
在第一任村支书的带领下,湖珠村迎来了第一次飞跃,湖珠人种下一棵杉树,解决了温饱问题。时间来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湖珠人敏锐地捕捉到了“富起来”的机会。 走出去的湖珠人甚至在厦门江头台湾街形成了一条“湖珠街”。如今,湖珠村民3800多人里有三分之二在外经商办企业,其中在厦门创业的就有1800人,并成立漳州市第一个村级商会——湖珠村商会。富起来的湖珠人选择反哺家乡,在村支书陈文东的带领下,湖珠村迎来了第二次飞跃。 修路引水架桥,开办村办工厂,拆猪圈护生态,湖珠人做起了“生态+”文章,许多外出打拼的湖珠人纷纷回家办起了产业,坚持“仿野生”种植红心火龙果的汇兴家庭生态农场,把金线莲引入林下种植和温室育苗的金仑家庭农场,依托鼓鸣岩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的鼓鸣岩风景区……一家家企业的落户,也让湖珠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岩溪镇湖珠村党支部书记 洪景新: 当时我们那个解放初期,那个湖珠一穷二白,当时恢复生态恢复生产,当时我们第一任的村支书肖贺来。当时他在恢复生态这方面,(选择)山上种杉木 ,兴修水利,修桥造路,首先解决温饱的问题。 湖珠人就把握了这个机遇,开始当时我们村党委镇政府也鼓励村民怎么走出去,把握这个机遇,然后从一棵杉木,然后带领湖珠人在厦门创业,在90年代,我们湖珠人从解决温饱到现在开始已经富起来了。 当时我们的支部书记陈文东意识到说怎么解决好在家创业,在家的农民带领他们走上致富的这条道路,当时我们政府就提倡说要致富先修路,在这个硬件基础上,我们村一届党委下足了功夫。
汇兴家庭生态农场农场主 洪建聪: 我是14年年初来到湖珠,因为当时考虑到湖珠这边养猪的产业慢慢的在转型,所以说慢慢的通过几年的时间,改良土壤,改良农场的生态环境现在已经可以恢复到已经可以赏萤火虫了,这是生态比较高的一种代表性的动物。
长泰县金仑家庭农场农场主 洪百中: 这个也是就一个等于说解决劳动力嘛,就是那些上了年纪的人了,在家里面应该找工作也比较不好找,然后一个是就业也比较不好就业,所以说这个也是说给他们解决一个就业问题,而且也可以带动一些经济收入。 如今,湖珠村集体收入从负数增长到70万元,全村社会总产值达3.3亿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1.6万元,贫困户全部脱贫,真正实现了家家“奔小康”。水泥公路从20年前的600米延展到30多公里,一座座跨溪大桥修起,串联起散居山里的各个自然村落和家庭,往昔天堑变为致富通途。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湖珠村从“遗珠”到“玉珠”的变迁是改革开放40年来长泰农村发展的缩影和写照。湖珠人敢闯敢拼、勇立潮头、互帮互助、艰苦奋斗的精神暗合了改革开放的精神内核。相信只要我们秉持这股精气神,未来长泰的乡村振兴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