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图片

10月21日,《闽南日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从大山“遗珠”到绿色“明珠”——长泰湖珠村变迁记》的文章,报道了长泰湖珠村从昔日“隐”于大山深处的落后村,到如今远近闻名的样板村的变化。

图片

图片

现在,就让小编带你走近长泰县岩溪镇湖珠村,实地触摸感知这座村庄的有力“脉动”

图片

绿水青山也能“流金淌银”

图片

图片

夕阳西下,漫步湖珠溪畔。眼前溪水潺潺、清澈见底,长长绿道沿着溪流蜿蜒伸向远处的青山密林,不时有点点白鹭翩然飞过。

图片

图片

图片

谁会想到,这条湖珠村的“母亲河”曾是村民的心头之痛。多年前,被称为“一头猪、一棵树”的生猪养殖和速丰林种植是湖珠村的主要产业,在给村民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在透支着大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村里一度猪粪遍地,水土流失严重,绕村而流的湖珠溪更是浊臭逼人。“当时的湖珠溪又黑又臭,被戏称为‘乌猪溪’。”回忆往昔,湖珠村书记、村长洪景新无奈笑道。


没有绿水青山,哪有金山银山我们不能为了短期利益毁掉老一辈湖珠人为我们打下的生态底子,让子孙后代失去生存之本。” 痛定思痛后,2012年,湖珠村决定“壮士断腕”,率先在全县开展生猪养殖整治。彼时,洪景新是村里做足“猪产业文章”的致富能人,从事猪饲料经营和生猪物流,年收入上百万元。然而,他却带头做村民的思想工作,积极推动猪场整治,彻底“端了自己的饭碗”。


近年来,该村共拆除猪舍18.8万平方米,推行“垃圾不落地”和雨污分流,开展多元化造林工程,改种阔叶林2200多亩。同时,向上争取资金1700万元,开展湖珠溪生态景观提升工程建设。如今,湖珠村重现河畅水清,山地绿化率达94%以上,优美生态成为湖珠的闪亮“名片”。


图片


“保护环境与发展生产并不矛盾,好生态更能出效益。”在大力整治环境、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湖珠村也借势做起了“生态+”文章,发动村民积极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努力打通“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


图片


洪景新经过多方考察学习后,把发展重心转向了生态农业。他带领村民在湖珠溪畔办起汇兴家庭生态农场,坚持“仿野生”、无公害生产方式种植红心火龙果,产品以高出普通火龙果4倍以上的价格,热销电商平台。果园里还修起了火龙果创意迷宫、凉亭、步道、木屋,既为村民提供新的休闲场所,还吸引不少外地游客过来采摘、观光、消费。


返乡青年洪百中创办金仑家庭农场,积极探索绿色致富新门路,引兔上山,建立“种草绿化、以草养兔、以兔养草”的生态养殖发展模式;引草入室,把金线莲引入林下种植和温室育苗;引鱼吸肥,建立鱼菜共生肥水有机循环的新型生态体系,带动100多户农民开展林下种植和养殖,年增收500多万元


图片


目前湖珠村已创办家庭生态农场21家,共种植有机蔬菜300亩,有机水果500亩。该村还积极利用鼓鸣岩、九九溪、奥门峡等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策划举办了鼓鸣岩乡村趣跑等活动。每年吸引厦漳泉等地游客超过5万人次,带动村里农家乐兴起和农副产品销售,提高了村民收入。


“未来,我们村还计划成立旅游发展投资公司,让村民参与入股,共享生态红利。实践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坚持吃生态饭、做生态事、走生态路,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洪景新信心满满地说。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