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村里有发展,再苦再累都值了!”
——记福鼎市硖门畲族乡柏洋村党委书记王周齐
□ 曹胜弟
(刊登于闽东日报2018年1月31日第2版)
曾经,这里是贫困村,农民人均收入不足千元。如今,这里是“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这个村庄就是福鼎市硖门畲族乡柏洋村,它的改变离不开被村民亲切地称为致富领头雁的党委书记王周齐。
减债富村的“顶梁柱”
1994年,刚一上任的王周齐就面临严峻考验,彼时, 柏洋村负债43万元,是一个“无址议事,无钱办事,无人管事”的烂摊子。理清思路后,他烧起了“四把火”:把减债、清债作为“第一把火”,将原有的茶果厂场等连年亏损的村办企业转让经营或租赁承包,并将这笔收入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启动资金;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第二把火”,引导山区群众种植经济效益高的东魁杨梅、中药材、优质蔬菜等,沿海滩涂养殖弹涂鱼;把工业强村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三把火”,通过流转土地150亩,并利用高速公路150亩弃渣地创办柏洋工业小区,引导6家企业落户,年创产值18.07亿元,全村有500多人在家门口实现转岗就业;把发展服务作为“第四把火”,抓住毗邻宁德核电站和文渡项目区的优势,总筹资7500万元(村集体占股36%),合资兴建了“永和苑”营地,专供宁德核电承包商检修维护工作人员入住,每年可为村财增加500多万元收入。
新村建设的“设计师”
柏洋村原有大小自然村25个,70%以上的村民分散居住在环境恶劣的偏僻山区,住的是茅草屋。为了帮助群众搬出山沟沟,王周齐四处奔走,多方联系,抢抓福宁高速公路、福温铁路建设机遇,实施造福工程。
通过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山区21个“五不通”的自然村和地质灾害村的513户、2130人顺利搬迁进了永和新村,住进了小洋房。他立足实际,分类分步实施,从政策上、资金上给予双重倾斜照顾,免费划拨宅基地,补助建房启动资金,给予搬迁户子女入学、小额信贷、扶贫资金等优惠政策,引导造福工程搬迁户发展商贸业、旅游业、餐饮业等多种行业。
群众冷暖的“贴心人”
“当村干部就要有一颗为群众服务的心!”这是王周齐一贯的理念。村里的群众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首先要找的人就是王周齐。他号召村里出台优惠措施,由村集体出资,承担了所有村民的“新农合”“新农保”费用,7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每月200元的生活补贴。设立柏洋村党员帮扶基金会、教育帮扶基金会,为60岁以上党员每月发放300元的生活补贴,帮助困难群众、困难学生解决生产生活就学等方面困难。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