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提起晋安的好去处,许多人可能脱口而出的是鼓山、鼓岭。殊不知,就在鼓山之北、鼓岭脚下,也有一处环境优美、山灵水秀、充满神话传奇的旅游胜地,这就是鳝溪。
溪水发自鼓岭,汇合蜡山和莲花山南北水流,从东北转向西南,与城东郊河浦、田地纵横环绕,分流入闽江。著名景点、文保单位白马王庙,吸引着两岸众多信众供奉,背后更是有一段令人传颂的历史典故。
据《榕城考古略》记载:“闽越王郢时,有大鳝长三丈,为民害。郢第三子号白马三郎,以勇力闻,射中之,鳝缠以尾,三郎人马与鳝俱死,害遂绝。”
这个地方掌故说的是汉朝时,鳝溪这地方发现有大鳝鱼,闽越王郢的第三子骑白马与鳝决斗,最后壮烈牺牲的故事。
然而,众所周知,鳝鱼最大不过半斤,最长不超一尺,哪有“三丈长的巨鳝”?这明显不符合生物学原理。为此,东门外的乡老介绍说,鳝溪最早只叫溪。
所谓“白马三郎”与“鳝”搏斗的“鳝”应该是“鲳番”。古人在书写或版刻时,经常会出现笔误错刻,加上“鳝”字常见,而“鲳”字少见,以致将“鲳番”误写为“鳝”,由于年代久远以致以讹传讹。到了宋代,鳝溪曾被人纠正,改名为“善溪”。
据《三山志》记载,宋朝淳熙八年(1181年),侍郎陈垲看到牌坊上写有“鳝溪”二字,认为这是“土俗疑传”之误。于是发出布告,“闽令承命易匾,以善溪名。”
可见早在900年前,鳝溪就被官方改名为善溪了。可是由于民间传说影响极广,以致如今人们只知“白马三郎射鳝”的“鳝溪”,而不知最早叫鲳番溪,曾经改名为善溪的历史。
提起鳝溪景区,很多人一定都不会漏掉白马王庙,它位于鼓岭西麓莲花山下。
白马王庙是福建现存历史最悠久庙宇之一,1961年被福州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白马王庙自唐宋以来演变为祈雨所在,并尊白马王为“司雨之神”。
大门有对联曰:“万古名标白马庙,千秋绩著鳝鱼潭。”四周十余株古榕荫翳蔽日,环境清幽。庙宇建筑飞檐翘脊,巍巍壮观。
鳝溪的白马尊王庙被两岸乡亲共奉为祖庙。每年二月初二为白马王圣诞,每年正月十一有迎神之举。5月份前后,来自海峡两岸的信众还会汇聚一堂为白马王进香。
相传古时溪里蛰居着一条巨鳝,兴风作浪。老百姓不敢到溪里引水灌溉山园,于是田地龟裂,禾苗枯焦,民不聊生,纷纷向闽越王告急。
三王子挺身而出,佩弓弩、骑白马,随带十八部将,直奔山溪而去。时正午时,巨鳝正从溪水里露出首尾,凶恶无比,向三王子直扑而来。三王子连发三箭都中在巨鳝要害部位。
巨鳝负痛甩尾巴,死死地把三王子连人带马缠住。在巨鳝身死气绝时,他也英勇牺牲了。同三王子一起牺牲的,还有他的白马和十八位部将。
为纪念这位三王子,百姓们称他为白马三郎,尊崇他为白马王,立庙称广应,春秋祭祀。鳝溪因为有白马三郎庙,也就神圣了起来,据说这里祈雨是十分应验。
关于鳝溪,《榕城考古略》记载:“山峡有二溪。下潭广六尺,深不可测。”“下潭”也称“观星潭”。从“观星潭”翘首仰望,有岩如龙,大书镌刻“龙首”二字,故称“龙首岩”。
溪水从岩上直泻而下,飞珠溅玉,铿锵作响,令人惊魂慑魄。“龙首岩”之上又有“龙首涧”,据说是宋代福州第一位状元许将的读书处,又称为“龙首洞”。附近有“虞公庵”、“碧岩亭”、“狮子峰”、“榴花洞”等胜迹。
鳝溪最妙的还是它的水。山雨来时,鳝溪之水从两峰夹峙中破峡而出,直扑山涧,漫过二潭,冲向山脚。而在久晴日子,则清泉淙淙流淌,和着松涛,鸣奏出美妙的天籁之音。
每当春末夏初新雨初霁时,阳光饱含水气,从密密麻麻的松树缝隙里洒在岩壑间,洒在溪水里,拖红曳绿,流金溢彩。“龙首岩”上的瀑布倾壑而下,电闪雷鸣,其气势令人回肠荡气。
1、鳝溪——鼓岭宜夏 由鳝溪东山村出发,沿古道登山,经武圣庵、知止亭。沿石阶继续登山至鼓岭宜夏(行程3000米)。下山走一段公路到知止亭,沿石阶古道下山,返回东山。
2、鳝溪——古寺西来院 由鳝溪东山村出发,沿古道登山,经知止亭到宜夏,沿小溪,下行到古寺西来院。在顺石阶下山经半岭亭到秀岭自然村。
3、鳝溪——福州柳杉王公园 由鳝溪西侧沿新修建的鼓岭登山古道登山,经武圣庵、知止亭、下歪村到鼓岭柳杉王公园,再上行到新开辟的石柱山公园或向西到牛头寨,后回鼓岭避暑山庄,乘63路公交车返回市区。这是一片绿色世界,世外桃源。
住宿:鳝溪和鼓岭现有山庄及农民旅馆共60多家,日接待能力5000多人。
饮食:可在农家饭庄品尝特产(竹笋、地瓜、萝卜、青红酒、溪鱼、土鸡、土鸭)或自带食品到烧烤园进行烧烤。
综合整理自网络
编辑 徐强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