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跳出“穷山沟” 踏上“康庄道”

——福鼎“造福工程”工作侧记

蔡雪玲 陈倩文 汪晶晶 文/图

  6月22日一大早,福鼎磻溪镇磻溪村洋边自然村鞭炮齐鸣,灯笼高挂,到处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坚定信心跟党走,脱贫致富奔小康”“丹青描绘舜邀天,翰墨撰书中国梦”……家家户户大门两侧贴着的大红对联格外醒目。运送新家具的车辆往来不息。原来,今天是磻溪新村造福工程安置小区的搬迁日,当天有31户109人搬进了新居,他们是来自该镇13个村的2016年建档立卡易地搬迁户。

  1995年5月,磻溪镇下山溪22户88位畲民成为福建省第一批“造福工程”实施对象,整村搬迁到处于赤溪村中心地带。此后20多年来,福鼎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关于推进整村搬迁造福工程的实施意见》,明确产业促收、乡村建设、民生扶持、挂钩帮扶、社会扶持等5项帮扶措施,并连续出台了整村推进扶贫、搬迁扶贫、村集体经济发展等配套政策,逐年增加资金投入,300多个自然村1.5万多户6.2万人整村搬迁到交通便利、设施完善、就业增收渠道多的中心村、集镇。群众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旧家”搬到宜居宜业的“新居”,改变了思想观念、拓宽了致富路子、提高了生活质量,涌现出一批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群众安居的美丽乡村。

  重规划   搬出穷窝安新家

  “要不是政府,这新房可建不起来。”原住在磻溪镇后井自然村的吴春英说,老家离村主干道有4公里,交通不便,而且旧木房年久失修。村里10多户人逐渐搬离村子,只剩下她和其他一两户人家。现在有了新房子,很开心。

  “小区占地面积23亩,总投资821.99万元,共安置83户,其中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31户,地质灾害点整村搬迁18户,造福工程7户,安征迁8户,2017年造福工程16户,随着项目建设完工,其他贫困户也将在今年陆续入住。”磻溪镇党委书记林有龙说,“造福工程安置小区选择位于集镇中心位置,附近有幼儿园、小学、农贸市场、中心卫生院,就是为了方便群众就医就学就业,让‘造福工程’真正造福困难百姓。”

  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柏洋村紧紧抓住福宁高速公路动工建设和省实施“造福工程”开发式移民的有利契机,大力推进整村搬迁,从政策上、资金上对畲族群众、贫困户、残疾户给予双重倾斜照顾,优先安排和免费划拨宅地基,陆续将分散居住在21个自然村的453户1848人整村搬迁至永和新村,给予每户补助房屋立面装修1000元,兴建了孝文化主题公园、文化中心、幼儿园、廉政教育示范基地、农民休闲广场等一批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配套了水、电、路、通讯、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目前,中心村人口由原来的60户282人发展到了513户2130人,实现了人口居住集中化、园林化、城市化。

  本着规划先行原则,该市把实施“造福工程”与小城镇、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与合理转移农村劳动力、解决部分企业用工问题相结合。20多年持续实施“造福工程”整村搬迁,共建设了100多个“造福工程新村、新社区”。各集镇、中心村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投入优化利用,催生了太姥山、店下、点头、前岐等新型小城镇以及柏洋、潋城、巽城、赤溪、周山等美丽新农村。

  暖民心   扶贫增收渠道宽

  44岁的雷太冷原是白琳镇牛埕下村村民,这是一个偏远的少数民族村落,躬身务农几乎是世代牛埕下村民唯一的收入来源。2014年,雷太冷一家被列为白琳镇“造福工程”扶持对象,在白琳集镇造福工程集中安置点盖起了新房。

  雷太冷说:“盖这房子,不仅地基便宜,还按人口给予补助。我们家是少数民族,还有补贴,这减轻了我不少负担。我现在在一家石材企业打工,一个月也有三四千元的收入,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贫困户雷太冷一家的蜕变,只是福鼎市造福工程让搬迁群众就业机会大大增加,增收渠道不断拓宽,收入水平明显提高的一个缩影。

  “搬得出”只是第一步,能否“稳得住、能致富”才是关键。福鼎坚持生产、生活并重,科学选择集镇所在地、工业集中区,让搬迁的村民能就近创业、就近就业,认真做好搬迁村民的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对搬迁户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和就业服务,优先安排搬迁户参加“阳光工程”等各类培训,拓宽增收渠道。

  刚搬迁到磻溪新村造福工程安置小区的邱细妹原是岩下自然村的村民,以务农为生,独自抚养着一双儿女,儿子在上大学,女儿早早辍学打工贴补家用。一家三口居住在祖宅里,祖宅不仅阴暗潮湿,且存在部分坍塌的现象。对于邱细妹家的情况,参与扶贫工作的首批乡村教师陈常宁、耿培佐仍然记忆犹新。“他家很偏僻,通村的道路是机耕路,坑坑洼洼的,从村主干道到他家,只能步行6公里,村里只有几户人家。村里因为野猪较多,所以他家只能靠高山上的茶园维持生计。”当邱细妹的情况上报到磻溪镇后,该镇将其列为2016年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对象,不仅成为了此次的搬迁户,还在政府的“资金+技术”的帮扶下实现了创业,办起了养鸡场,养殖了2000多只本地鸡,纯收入达15000多元。

  “今年我养殖的鸡增加了一倍,共4000多只,预计能有3万元的纯收入。”邱细妹高兴地说,不仅如此,他还将老家其他村民荒废的茶园进行统一管理,做起茶叶粗加工,增加了不少收入。

  以产业聚人气,以人气促产业。柏洋村引进8家企业落户柏洋工业小区,带动永和新村1300多人就近转岗就业,83人成为个体户、专业户和民营企业主,促进了农民变工人、变商人、变股东。

  福建省第一个造福工程搬迁点——赤溪长安街如今是车水马龙,随着七彩农场、蝴蝶园、CS野战、竹筏漂流等九鲤溪景区旅游项目的落户,这里俨然成了闽浙边界独具特色的旅游热点和亮点。依托旅游产业发展,村里办起农家乐、网店、农家超市、淡水特种养殖、种茶叶、植苗木。2016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96元,村财收入50万元。

  对于省级造福工程集中安置区店下三佛塔新村而言,立足特色优势,发展现代农业是脱贫致富的有效渠道。该村借助店下镇千亩高优农业产业园的辐射带动作用,引进恒润农业基地拓展区、康禾植保设施农业基地、京盛源黑木耳栽培基地、绿意浓茶叶加工厂等五个产业基地,总投资2000万元,使产业结构逐步由单一的传统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和综合产业化方向发展。村民在种植基地务工,每月也有两三千元的收入,化农为工,收着租金、拿着工钱,增收显著。

  “七八个月给企业打工,剩余的几个月采些茶叶,贴补收入,一年到头过得轻松,但收入翻了一倍。”70岁的章学祥是三佛塔村实施造福工程的受益者,在中心村盖上了三层半的砖瓦房。他说,如果没有“造福工程”,也许他还在破旧的老房子里住呢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