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面对面调解纠纷不易

张某、李某在莆田登记结婚,孩子出生不久后,张某就远赴西班牙务工,并取得了长期居住权,成为一名新华侨,而夫妻感情却因为长期两地分居越来越淡。如今,20多年过去,孩子已经成家立业,李某起诉至法院,要求结束这场婚姻。

涵江区江口法庭受理后,考虑到张某虽然多年未回国,但仍不宜直接判决离婚,必须充分听取双方意见。然而,一方当事人远隔万里重洋,根本难以坐下调解,而这也是跨境民事案件处理的难点。

其实,跨境民事案件主要集中在亲人、熟人之间。据统计,涵江区法院受理的涉港澳台侨案件中,家庭内部的矛盾纠纷占了大多数,仅离婚纠纷就占了全部案件的72%。此外,在外华侨与家乡的亲属对于房屋所有权的争议占了13%,剩下则是熟人之间的介绍出国劳务费纠纷等等。因此,许多案件当事人更愿意以调解方式解决纠纷。

审判难度大、审理周期长等因素,也让当事人更乐意选择调解的方式结案。据了解,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中对此类民事案件的规定仅有25个条文,而且多是概括性规定,实践中很难操作。涵江籍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分布在不同的地方,不仅送达文书难,还要考虑司法制度的差异,结果导致审理周期相当长。

涵江区法院副院长胡建贤坦言,司法审判时即使一方不到场,仍可缺席审判、缺席判决,但调解则必须双方握手言和才能达成协议,因此如何让跨境民事案件的当事人面对面来调解纠纷,成为急需思考的一个问题。

线上线下合力破题

为了解决张某、李某的离婚案件,涵江区江口法庭法官联系了当地侨联,并依靠当地商会千方百计联系上张某。然后,通过手机视频,与张某沟通,详细了解其对于离婚的想法。随后,在法官的指导下,张某到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馆办理了授权委托书和离婚意见书,经大使馆公证后递交法庭,委托自己的父亲作为代理人参加了调解,顺利办好了离婚手续。

“虽然双方当事人横跨东西半球,但通过‘线上+线下’方式,用较低的成本解决了离婚问题,光是来回机票就省了几万元,还避免了一方当事人可能拒不到庭的难题,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江口法庭庭长李莹桓介绍说,线下是指通过侨联和驻外商会多方寻找在海外的当事人,劝说其接受调解;线上是指法官、调解员和双方当事人通过网络视频、远洋电话等方式,在越洋沟通中化解纠纷。

随着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的普及,线上调解有了更方便的渠道,但时差、制度差异等问题客观存在,仍需法庭寻找破解之策。“合议庭实行‘节假日办案’等,法官们放弃休息时间,依据海外华侨的空闲时间开展调解工作。此外,在调解全过程中,不断向侨胞解释我国司法制度与当地司法制度的差异,尽力化解当事人心中的疑问。”李莹桓说。

关口前移建服务站

除了创新办案手段外,一支专业的办案队伍也很重要。涵江区大部分华侨来自江口镇,所以区法院于2012年1月在江口法庭设立了涉港澳台侨民事审判合议庭,所有的涉港澳台侨案件统一由这个合议庭受理,主审法官因此越来越专业化。同时,区法院与区侨联联合成立调解工作领导小组,从侨眷中聘任调解员,在驻外商会、行业协会中选聘特邀调解员,用多元化的调解方式化解矛盾。

不仅如此,维权关口还被进一步前移。在繁忙的324国道涵江段路边,有一栋气势恢宏的南洋风格建筑。这是著名莆田籍华侨、“印尼钱王”李文正在家乡修建的别墅。如今,这座侨宅已成为关爱华侨留守家庭服务站,由涵江区法院、区侨联、江口边防派出所共建,将法律维权的关口进一步前移,让案件在法庭受理之前就能化解矛盾。

年逾七旬的涵江区侨属王阿婆有三个儿子,长子因家庭经济困难对赡养母亲推三阻四,三子在国外务工多年杳无音信,平时只能靠身有残疾的次子照顾,生活很不如意。

“她到服务站来,询问如何起诉长期在国外、经济条件最好的三儿子。”李莹桓介绍说,服务站受理案件后,通过侨联与三儿子所在国的莆田商会取得联系,找到他并将母亲的情况告诉了他。经过法官的调解,三儿子同意负担母亲的生活费。随后,长子也表示愿意力所能及地赡养老人,并且会帮助老人寻找合适的保姆。

更值得期待的是,下一阶段,关爱华侨留守家庭服务站将不只是法院、侨联、边防派出所三家联合行动,民政、医疗、残联等更多部门也将参与进来。“今后,化解涉侨矛盾、帮助侨属侨眷,除了法律手段外,还有更多选项可以选择,法律也因此更增几分温暖、柔情的力量。”李莹桓期待地说。

 

采访手记>>>

文化认同的力量

因为法律依据缺乏、司法制度差异大,跨境民事案件的审判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采用调解模式更能实现案结事了的目的。 2011年,涵江区法院涉及港澳台侨民商事案件的调解率约为30%;2012年,这一比例约为46%;2016年,调解率已上升到77.27%。“在调解率上升的背后,是我们对案件的特点有了更深地把握,以温情的话语而不是冰冷的条文来化解纷争。”涵江区法院副院长胡建贤说。

记者认为,港澳台侨人士虽然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但在心灵深处,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认同感,这是案件能够调解成功的关键。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的“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等理念,深入人心,大大弥补了法律条文缺乏造成的缺憾;另一方面,无论是老华侨,还是海外出生的“侨二代”“侨三代”,对勤劳、奋斗、谦虚、诚信、敬老爱幼等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优秀品质,有着极大的认同,从心底能够对自身与他人的关系进行调整,也因此化解了司法制度不同,带来的沟通难题。由此可见,认识到文化认同的独特作用和巨大力量,是做好跨境民事案件调解工作的一大前提。因此,在创新办案手段、提升服务品质的同时,不妨多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化解纷争。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