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滴水穿石”换新颜

——来自宁德市扶贫开发一线的报告

(刊登于闽东日报2013年9月25日第1版)

【编者按】

市委三届九次全体会议将于近期召开。这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宁德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推进“六新大宁德”建设的又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将研究部署支持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加快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等重要工作。本报今起开设《聚焦市委三届九次全会推动“六新大宁德”建设》专栏,推出扶贫开发、现代农业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特别报道,敬请读者关注。

  竹绿,谷黄。秋天晃悠悠爬上山脊,山下便一片稻香弥漫、丰韵盈盈。燕坑村就醉卧在这片秋色尽染的畲山里。

  9月17日,徜徉福安市穆云乡燕坑村,穿过500米刺葡萄生态长廊,新村新景直映眼帘:贯通村内的水泥道路,错落有致的农家新院,拔地而起的“莲花新村”,村口小公园、山间休闲亭、畲族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篮球场等文娱休闲设施齐备。走下田头,水蜜桃、猕猴桃、金银花、太子参等特色农业欣欣向荣;漫步林间,放养的生态鸡觅食撒欢,林下经济风生水起……

  几年前,这里还曾是个“二多二少二差二无”的穷畲村,地质灾害点多、平坦地少,外出务工人员多、致富门路少,卫生条件差、文化生活差,无村委楼、无村财收入。

  今昔巨变,缘于我市深入推进的扶贫开发工程。2011年起,市委下派干部驻村扶贫开发,市委书记廖小军还三赴燕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调研、指导、推进扶贫挂钩工作。近3年来,该村先后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等20多个扶贫开发项目,投资近500万元,改旧貌展新颜,一个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畲村喷薄而出。

  燕坑之变,是我市新一轮扶贫开发的缩影。

  中国扶贫事业发轫于闽东。1984年,《人民日报》发表一封《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的读者来信,反映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的贫穷状况,引起中央的高度关注,一场波澜壮阔、旷日持久的反贫困事业由此在全国推开。期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大力推进造福工程,并倡导“滴水穿石”精神,矢志改天换地,奋力摆脱贫困,为闽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手握接力棒,此后历任党委、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任任干给人民看”,持续推进扶贫开发。特别是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在“滴水穿石”的践行中,不断转变观念、开拓思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并开创了产业扶贫、挂钩扶贫、科技扶贫、小额信贷扶贫等多种扶贫开发模式,整村推进、协调发展,在闽东山水间谱就长歌壮曲。

  “当前,扶贫攻坚正处于关键时期。进一步推进扶贫攻坚工作,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责任所在、题意所在。要进一步弘扬以‘滴水穿石’为核心的闽东精神,在秉承优良传统中不断开拓创新,推进扶贫开发,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面貌改变,努力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为建设“六新大宁德”做出贡献。”市委书记廖小军强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当前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要大力弘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精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断增强‘造血’功能,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确保闽东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市长隋军指出。

  福地安家,

  告别穷山恶水

  “忆昔日居住连家船满江漂泊,想今朝上岸住新房倍感党恩。”这是镌刻在福安市溪尾镇溪邳村新建成的村委大楼外的一副对联,连家船民生活今昔对比的景象跃然眼前。

  溪邳村由连家船民聚居而成,632户2695人。在过去,他们“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渔民们以船为家,漂泊海上。“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孙三代挤一舱;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漏度时光”,是他们当时贫困落后的真实写照。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帮扶下,从1999年起,当地启动造福工程,拉开了大规模连家船民搬迁上岸的序幕。吹沙填海、造地安家,一幢幢渔家新院崛起,面朝大海、气象万千。

  据介绍,随着今年底最后一批共28户连家船民实现上岸安居,该村全部连家船民将彻底告别海上漂泊的历史。不仅如此,村里还实施民生工程,从农村医保、社保、就学等八个方面福泽连家船民,让他们安居乐业。

  “广阔海滩搞养殖,万吨船队运输忙;岸上新房拔地起,学校书声颂琅琅;笔直道路村内过,家家电灯亮堂堂;电视电话户户有,人人饮水不用担;年轻外出搞生产,年老在家度夕阳;渔民生活年年好,幸福不忘共产党!”溪邳村75岁的老支书刘向禄用一曲渔家新谣,唱出了连家船民的新生活。

 

  穿行闽东山海,像这样得益于造福工程崛起的新村、畅享新生活的村民不胜枚举。霞浦海岛武澳村村口树立着一块“德政碑”,记载了在党和政府关心下,连家船民告别连家船和茅草房住上新楼房的历史。一副对联“造出一片新天地,福到万家感党恩”,道出了万千受惠于造福工程的闽东百姓的心声。

  造福工程是闽东在推进扶贫开发中率先全省实施的德政工程、民生工程,通过推进偏僻自然村群众搬迁、灾后重建搬迁安置地质灾害点群众搬迁、旧村复垦搬迁安置、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安置及沿海渔民安置等,解决“老、少、边、岛”等自然条件恶劣地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问题。据统计,从2000年到2012年,按照群众自愿、资金补助、政策优惠和“整村搬迁、集中安置”的原则,结合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全市共完成造福工程搬迁18.46万人。

  新村拔地起,万家畅欢颜。近年来,我市还将造福工程升级为整村推进,对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较差、基层组织涣散的建制村,从2002年起连续实施三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福泽更多百姓。

  “中国扶贫第一村”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的华丽蜕变,就是其中的一个生动实例。1984年,扶贫开发由这里走向全国。此后多年间,从实施造福工程整村搬迁,到整村推进全面开发,赤溪村旧貌换新颜:白墙青瓦的徽式小别墅连片,水、电、路、文体娱乐等各项基础设施完善,生产发展有声有色,这里还成为闽浙边界独具特色的旅游热点和亮点。2012年,全村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9150多元,比1984年整整翻了30多倍。

  告别穷山恶水,福地安家兴业。据统计,从2008至2012年,我市共对450多个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累计投入资金近5亿元,从村容村貌、基础设施、生产发展、公益事业等各方面全面扶贫开发。一个个僻壤穷村由此脱胎换骨,尽显生机活力。

  脱贫致富,

  开启幸福生活

  绿荫掩映,蜂舞蜜香。当黄澄澄的蜜块从蜂箱中采出,养殖户张春长心头便如这蜂蜜般甜滋滋的。

  张春长,福安柏柱洋老区山下村村民,党员。几年前,他参加市委组织部主办的党员养蜂技术培训班。学成归来后,便带领周边村民利用房前屋后及林间空地,迈开了养蜂增收路。

  “蜜源充沛时,平均每户有六七万元的收入,多的有十多万元!”聊起“致富经”,张春长一脸畅快。今年7月他还牵头成立全市首个养蜂专业合作社,首批吸纳社员11户,建立5个养蜂基地,拥有1800多个蜂箱,“甜蜜事业”甜透一方。

  点亮一盏灯,光照一大片。发挥党员“领头雁”作用,培育经济能人、致富带头人,传、帮、带,辐射带动其他群众脱贫致富,这是我市在扶贫开发中采取的其中一种典型模式。

  扶贫开发,带领穷困群众脱贫致富是重头戏,也是难点。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不遗余力,并不断转变观念、开拓思路,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探索挂钩扶贫、小额信贷扶贫、产业开发扶贫、科技培训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种模式,走出了一条“以经济发展为带动力量、以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为根本途径,政府主导、社会帮扶与农民主体作用相结合,普惠性政策与特惠性政策相配套,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衔接”的发展新路子,亮点纷呈。

  寿宁县武曲镇梅洋村曾以脏、乱、差、穷而出名,“进村先见垃圾山,蚊蝇飞舞污水流。群众无术增收难,仰面深山愁上头”。至2010年时,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600元。翌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市委宣传部干部郑玉书派驻于此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此后,省、市多个职能部门共投入各项扶贫资金186万元,建成一批民生工程项目,并扶持村民植树造林、发展高优茶叶、建设村集体油茶示范基地,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6500元,穷村旧貌不再。

  挂职驻村,扶贫开发,引领发展。在近几年我市连续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450多个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村中,均可见这般派驻干部及挂钩帮扶机关单位的身影。他们挥洒激情、集聚合力、改天换地,交出了一份份党委政府满意、基层群众满意的帮扶答卷。

  为解决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资金短缺难题,有效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我市还通过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着力小额信贷扶贫。从2002年至2012年,全市累计向贫困户、低收入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4亿元,贷款项目包括扶贫小额信贷、巾帼扶贫小额信贷、计生困难家庭小额信贷等。此外,在福安、霞浦开展“农户自立工程”小额信贷项目、在屏南开展“小额信贷促进会”项目,两项合计每年能稳定为农户争取1.3亿贷款扶持。资金助力,脱贫致富带头人、“巾帼扶贫”示范户等层出不穷,尽显身手。

  同时,我市还大力开发山海资源,形成茶叶、食用菌、水产、水果等一批优势特色产业,从2008年至2012年培育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500多家。 

进而引导和鼓励这些龙头企业到贫困乡村建立农产品原料基地和“五新”农业示范基地,并与贫困户签订生产订单,开展技能培训,安排贫困对象就业,着力产业开发扶贫。百“龙”联百村、“大手”牵“小手”,合力促增收佳话连连。

  承载梦想,

  再谱发展新篇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恪守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诺,滴水穿石、铁心拼搏、开拓创新、合力攻坚,闽东山水间,一户户贫困户、一个个贫困村从穷山恶水到福地新村,从泥泞小路到通衢大道,从茅草屋、土坯房到砖瓦房、小别墅,从增收乏术、困守一隅到广开门路、各显神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几组简单数据,也可管窥巨变:

  ——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2850元提高到2012年的8829元,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从2000年的109.5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47.5亿元,两个翻番、个个精彩;

  ——从2000年到2012年,全市完成造福工程搬迁18.46万人,相当于搬迁了两个柘荣县的常住人口(按照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整体搬迁自然村1800多个,建成造福工程新村600多个;

  ——从2002年至2011年,全市连续实施3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其中第三轮还在实施中),对559个贫困村实施扶贫攻坚,惠及30万农村群众……

  滴水穿石扶贫路,合力催开幸福花。沉甸甸的扶贫答卷,凝聚着闽东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心血、勇气和志气,也再次验证着:只有永远落后的观念,没有永远落后的地区。也正是这份信念与追求,短短几年间,闽东后发赶超、激情跨越,从昔日中国东南沿海的黄金断裂带崛起成为海西东北翼的新兴增长极,千里黄金海岸大项目、大产业争相集聚,“六新大宁德”建设气势如虹!

  承载梦想,乘势而上。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中央、省委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希望,此前召开的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对此项工作做出新部署。重托厚望,拳拳于心,闽东谋篇布局、再次发力。

  据了解,为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实施意见》,明确我市农村扶贫开发新阶段的目标任务。即将召开的市委三届九次全会还将对接落实省委《关于进一步支持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推动我市的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加快发展。

  根据省定标准,“十二五”期间,我市将2010年农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3000元以下有劳动能力的28.5万贫困人口,列为扶贫开发帮扶到户的主要对象。通过一系列帮扶,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实现扶贫对象的农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增长水平。今后10年,我市将继续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每轮确定30个以上市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实施三年一轮集中帮扶,使重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当地平均水平,村集体经济收入有较大增长,村级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明显提高,村内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村级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面貌发生根本改变。同时,加快扶贫开发重点区域发展,一批地处边远偏僻、地质灾害频发、生产生活条件差的小村落也作为造福工程整村搬迁的对象。

  围绕目标,一系列扎实举措随之而出:实施产业增收扶贫工程、搬迁扶贫“造福工程”、整村推进扶贫工程、小额信贷扶贫工程、科技培训扶贫工程;深化行业扶贫,加快交通、水利、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同时,深化结对帮扶、积极推动群团组织扶贫、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充分发挥驻宁部队作用等,完善社会扶贫,不断开创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

  滴水穿石,再谱新篇。新一轮扶贫开发,正在闽东这片汇聚海天灵气的山水间,豪迈启笔!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