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搬迁后,交通方便了,信息多了,感觉处处都是商机。”在桂洋新村里住着一栋三层半“小洋楼”的兰意良对记者说。
“搬得出,安得下,稳得住,能致富。”福建分散居住在偏远山村和偏僻海岛的民众,18年前开始向中心村、集镇、工业区等地区整体大迁移。这个大规模的搬迁移民计划,在当地被称之为“造福工程”。宁德市的桂洋新村就是该省第一批集中安置区之一。
“以前10个人挤在70平方米的破旧瓦片房内,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黑乎乎的地瓜米;没电视看,晚上6点多就睡了;夏天蚊子多又闷热,冬天冷得打哆嗦。”兰意良忘不了以前的苦日子。
兰意良2011年之前居住在宁德市飞鸾镇南山村,那是个在山里只有500多人的少数民族村落。村中的土地多为贫瘠的山垅田,只能种些水稻、薯类;村民主要靠上山砍柴、下地种粮维持生计。村里不通路,村民到镇里需要走半天的山路,所以,村中老人基本没下过山。
桂洋新村地处宁德市蕉城区飞鸾镇国道旁,交通便利。清澈小溪沿村蜿蜒流淌,一个主题公园坐落于村前桥畔,一栋栋三层半的“小洋楼”错落分布在山水间。“桂洋新村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装修,2010年开始建设,总投入465万元人民币,今年4月将全面完工,计划安置125户453人。”飞鸾镇副镇长赵光裕说。
和兰意良一样搬进桂洋新村安居乐业的村民,主要是由南山村4个少数民族自然村搬迁出来的。
“我们走出大山,看到外面的世界。现在有‘洋楼’住,自来水引到家,电视也进了家,公园在旁边,还可以天天吃到新鲜的海鲜。”从南山清水下自然村搬来的66岁兰木增大爷,腿脚不方便,以前几乎没有下过山,在山里除了忙农活,就只能用睡觉来打发时间。现在,他整天守在电视前,总觉得看不够,兰大爷笑呵呵地说,要是再回自然村就不习惯喽。
对于现在的生活,12岁的男孩兰程辉更是高兴。以前,村里没小学,他每天早上5点多就得起床到镇上去上学;因交通不便,村里大部分孩子都由母亲陪同租住在镇里,逢年过节才回村。“现在,我自己骑自行车去上学,三五分钟就到了,平常还可以和同学一起去逛街,很开心!”兰程辉说。
18年来,在“造福工程”中,福建已有5300多个自然村、近70万人整体搬迁至医疗、教育、文化等服务水平较高的集镇、工业园区、中心村等聚集地。
兰意良告诉记者,目前,他和朋友在镇里做起了小生意,妻子在村里开个食杂店,两口子一个月轻轻松松就能赚个四千来块钱。而且,他还可以回山上种些农作物,管理竹林,增加收入,“开始了奔‘小康’”。(完)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