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从搬迁点到“幸福村”
——屏南双溪石牛头自然村造福搬迁安置点见闻
□ 张尚瑶 张川闽 王晓兵
(刊登于闽东日报2012年12月19日B2版)
村前是公路、村后靠青山,种菜可挣钱、打工有收入,邻里共和谐,幸福享安康。日前,笔者来到屏南县双溪镇乾源村石牛头自然村的造福搬迁安置点“幸福村”——这个全县最早的造福搬迁点,目睹了这幅山村美丽画面。
石牛头村是老区贫困村,全村10户人家,山势陡峭得“连牛摔下去都找不到骨头”,发展生产更是难上加难。从造福搬迁点到“幸福村”的华丽转身,缘于石牛头人抓住了扶贫开发和造福搬迁这两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1987年夏天,石牛头团支部12、13名团员青年,在村里唯一的党员张绵诵的鼓励下,自发组织行动起来,仅用不到3年时间,开荒种茶50多亩,种果200株,开通公路,拉上高压电,引来自来水,硬化村巷道,建起共青团水库和小学校舍,造了200亩青年林,办起青年之家和夜校,搞起科学试验田,发展食用菌,全村脱了贫,还准备做板岸盖新房。1989年,该村团支部被团地委授予“农村先进团支部”。
“石牛头扶贫开发得到县里大力支持。”原村团支部书记张维送说:“当时县里给6000元,用于拉高压电和牵自来水,还免费提供油茶、水果苗、树苗和化肥。附近的企岗头自然村向我们学习,也拉起高压电、自来水。”
造福搬迁工程的实施,让石牛头村变成“幸福村”。镇干部陆修农告诉笔者:幸福村的名字还是他起的,寓兴旺发达、幸福和谐之意。石牛头太陡峭,盖不上房。1994年,镇政府给石牛头全村10户农民实施造福搬迁,地点选择在乾源村。原计划是两村以地换地,但石牛头地少。最后确定,由石牛头10户村民、每户出1000元,买72平方地坪,再出100元做土地证,政府免掉其它税费,并给每个户口补助300元。”1997年,老家在企岗头自然村的陆修农,和20多户村民一起,作为第二批造福搬迁对象,迁居幸福村。
在幸福村,62岁的陆则女出示了一张鲜红塑料皮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证,保险人是她的儿子。里面写着:屏南县农社保公司双溪所,起缴1991年1月1日,1994年1月发证,趸交100元。陆则女说:“全村10户人家,每家一个人口,由县政府给每户出资100元,做了养老保险,60岁就有保险金拿了。”
从造福搬迁点到“幸福村”,老区人民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呢?64岁的陆美菊最有发言权。她说:“过去大家都是住土屋,吃苦菜,穿补丁衣,出门要走路。现在,住砖厝,有肉吃,穿新衣,门口就有车搭。种菜、打工有收入,日子变好了。”陆美菊生了三男二女,儿子都娶妻生子,成家立业。大女儿在上海开店,小女儿在县城生活。二女户张维送在福州开家具厂,每年有10多万元收入,在村里盖起了房子。全村10户人都盖起新房。有的还开起百姓驿站农家乐,有的购买货车走运输,家用电器也一应俱全,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村里去年还出了两个大学生,结束全村没有大学生的历史。“有党和政府做靠山,有石牛头精神,一定能够成功。”张维送表达出大家心声。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