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周海琳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着眼全局,对 “十四五”时期的文化建设与发展作了战略部署,明确指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时间表”和“线路图”,高瞻远瞩地将文化同道路、理论、制度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坚持的“四个自信”之一,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局起步的重要起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凸显。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基础上,提升质量效益,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了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文化强国建设,是建立在文化强省建设基础上的。文化强省建设,又落实在文化强基建设的方方面面。文化强国与文化强省、强基建设相辅相成,共显各级各层文化担当。新时期,福建的文化强省、强基建设,应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联系省情、压实基础、落地基层,打造文化“长板”。

文化强省、强基建设应学习习近平文化建设重要思想和主动作为精神,体现担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强调文化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护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以文化担当助力文化建设的行为与品质,是福建文化强省、强基建设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

文化强省、强基建设应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方向,实现国家意志。

党的文化建设与发展方向是一贯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时,强调文化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是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力量源泉。这个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源于五千多年文明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举旗帜”“兴文化”等多项重要举措与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紧围绕党的领导,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不断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提高文化竞争力。地方文化是国家文化的组成部分。保护和振兴地方文化是国家文化建设、文化复兴战略的应有之义。团结和发动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着眼地方视角,服务国家战略,紧跟国家方向,体现国家意志,是福建文化强省、强基建设的第一要义。

文化强省、强基建设应抓住显著地方文化优势,打造福建文化“长板”。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地形多样,文化资源丰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在不同时期的生产力条件下,福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蓝色海洋文化、绿色生态文化等进行挖掘、阐释、保护与建设,并取得了实际成效。如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对名山名水、远古遗址、古城古厝、名人故居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方言保护、南音传承、戏曲研究、仪式交流以及传统习俗、茶艺、石艺、瓷艺、漆艺传承等。全省文化氛围浓郁,文化建设趋势向好。福建建设文化强省、强基建设,就是要在文化大省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前期实践经验,围绕显著优势,进行战略规划,打造福建文化的“长板”。具体说来,就是以创新精神盘活省内文化资源,拓宽多元合作渠道,逐步构建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建设与发展体系。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了增强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指出面对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国内社会发展复杂现状,“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0到1’的突破”。在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12项重要举措中,坚持创新被置于核心地位上。打造福建文化“长板”,关键就是要在创新意识下实现“三化”。首先是转化。即紧贴时代与现实需求,认真汲取多种文化精髓,进行创新性转化。使原有陈旧的内涵与表现形式得以补充、拓展、完善,不断增强福建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其次是活化。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福建各地的遗产、写在书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将它们所蕴含的丰富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等,以适当的形式,切实为人们提供有益的思想启迪和强大的精神支撑。再次是系统化。使文化建设与全省经济建设、教育发展、生态保护等各方面工作相结合,与两岸交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交流工作交相呼应,形成合力,发挥出应有的和合效应。

文化强省、强基建设应发挥高校基层教师在文化传播与交流方面的引擎作用,推动文明互鉴。高校是文化研究与传播的主阵地,高校教师是高质量文化研究与传播的重要推手。高校教师通过不同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共同扮演着文化整理与研究、文化传播与交流、文化建设人才培育等多重角色。

高校教师的引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做好科学研究,提高文化保护质量。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福建高校教师,作为福建文化研究的主力军,应对各类文化进行基础研究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应用研究,积极为党和人民著书立说、建言献策,主动担负文化使命。唯有如此,才能以高质量研究成果推动后续文化建设。二是努力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承担文化建设与传播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要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应发挥高等教育对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的引领作用,培育紧跟时代、能接地气、会做研究的人才,形成梯队,创造性推动福建在文化研究、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的工作。三是以开放的视野,吸收与传播优秀文化,助力文化建设。文化的健康发展,是在文化输入与输出的平衡中实现的。新时期,高校教师助力文化建设,不仅要注意吸收国内经验,还应注重本国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输入与输出问题,积极在对外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传播优秀中国文化,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主动彰显文化担当。

(作者为集美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