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c

  张平弟

  2021年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乡村振兴促进法》,这部法律自2021 年6月1日起施行。从此,我国促进乡村振兴有法可依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法,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重要举措,是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支撑,是充分总结“三农”法治实践,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三农”法律体系的重要成果。制定出台《乡村振兴促进法》,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对于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建设行动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乡村振兴促进法》主要从四个方面作出了规定:一是规划引领。明确要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循序渐进,顺应村庄发展规律,按照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保持乡村功能和特色的原则,因地制宜安排村庄布局,依法编制村庄规划,分类有序推进村庄建设。同时,针对个别地方合村并居中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规定要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严禁违背农民意愿、违反法定程序撤并村庄。二是建强硬件。要求地方政府统筹规划、建设、管护城乡道路、垃圾污水处理、消防减灾等公共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综合整治农村水系,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推广卫生厕所,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是抓好软件。要求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资源向农村倾斜等措施,逐步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四是保护传统村落。法律要求地方政府应当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等,为乡村传统村落和文化的保护提供法治保障。

  闽东有2137个村 ,其中“红色”的革命基点村有1896个,“银色”的畲族行政村有229个,“古色”的国家和省级传统村落310个,此外还有“紫色”的造福工程村。山边看“绿”,海边近“蓝”。村庄多元、色彩多样。近年来,闽东强化规划运用,努力探索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让多彩乡村美丽绽放。

  立足于宁德的山清水秀乡村美的资源特点,传播闽东之光,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宁德乡村的发展,需要我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进行科学规划。通过“规划应用”阐述好闽东地区乡村振兴规划的理论研究和生动实践,通过宁德学派的智库研究给出宁德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潜心研究涉及当前乡村建设中的热点内容,如传统村落保护、田园综合体建设、乡村旅游等,系统探讨宁德的传统村落如何保护和利用、田园综合体如何规划试点、区域层面的村庄如何开展旅游等问题,从宏观的学术思考,到中观的规划设计,再到具体措施和实际案例的论述、阐释、解析。深入研究“8+1”产业,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因地制宜推动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食用菌、畜牧业、渔业、林竹花卉和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发展,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龙潭村是强化规划应用促进乡村振兴的“代表作”。近年来,在屏南县委、县政府的指导和推动下,龙潭村应用规划启动文创项目,实施文创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建设行动,引进文创和专业设计人才,组建民间工程队,先后对60余栋古宅进行重新设计和修复,化腐朽为神奇。众多来自国内外的外乡人慕名落脚龙潭,承租、修缮、改造古民居,挖掘本地文化特色,活化文化遗产,让村庄又见昔日繁荣。

  在新气象环绕的同时,龙潭村也不忘传承、活化文化遗产,建立了四平戏博物馆,重新开设戏班子,复兴四平戏。现在龙潭村常住人口已恢复至500多人,回流村民和“新村民”达300多人。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沉寂的古村迎来了新的春天。像这样的变化,还发生在屏南的厦地村、四坪村、漈下村、漈头村等一批村落。他们立足资源禀赋开展乡村规划,并强化规划应用,让乡村重新聚齐了人气,恢复了活力。

  蕉城区霍童镇桃花溪村作为闽东独立师的整编地,拥有珍贵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近些年,村里借助国家级红色旅游公路九贝公路串起的旅游路线,立足老区村实际,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改造,着力保护挖掘红色资源,丰富红色载体,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筹资建成了“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展陈馆”和红色旅游接待中心,并引导村民建起农家乐和民宿。如今的桃花溪,一幢幢白墙黛瓦的建筑从村头延伸到村尾,村道整洁,绿树掩映,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走上了致富小康路。

  福安市后洋村从乡村协同发展、文化复兴和文化传承三个方面探索乡村振兴路径,结合地方葡萄、茶叶、毛竹等传统种植产业基础和畲族文化、知青文化等特色传统文化,因地制宜进行畲族特色村寨规划。

  南岩村位于福安潭头镇东部区域中心,拥有大规模的古民居建筑群,但是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有山没地、有树没林,产业基础较为薄弱。村两委、村民股份经济联合社负责人一起反复研究、集思广益,决定依托红色文化、古村落文化、传统建筑文化、农耕文化等,将村庄发展定位为“研学之村、文创之村”,以研学和文创带动乡村旅游。南岩村通过村民集体入股的方式成立经济联合社整合当地产业资源由经合社统筹运营,产生的经济效益为村民共同所有,促进村民共同富裕,由此形成了“我的家园我参与,我的家园我谋划,我们的家园我们建设,我们的家园我们管理,我们的成果我们共享”共同发展的行动纲领,凝聚村民共建意识,激发了内生发展动力。现已初步发展起了文创民宿、书院、咖啡屋、DIY手工环保香皂以及特色农业产业等乡村旅游业态。

  东壁村位于霞浦县三沙半岛中部南面,背山面海,过去只是个传统渔村,靠海吃海。滩涂摄影的升温,带动了住宿、旅游等关联产业,随着游客对住宿环境要求的不断提升,民宿热悄然兴起。带着乡愁的返乡创业者和有着眼界阅历的外来客在这里打造了大小不一、主题不同、特色鲜明的个性化民宿,“拾间海”就是其中之一。民宿和村实现了完美的融合共生,带动了东壁村旅游业和水产业,促进村民增收,形成了“民宿+”的产业发展效应。

  “十三五”规划完美收官,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我们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乡村振兴促进法》,在下一个五年,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十四五”规划统筹村庄规划,实施乡村建设、深化农村改革,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作者单位:宁德技师学院)   

(刊登于《闽东日报》2021年7月23日第6版)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